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158127

从功能对等看《朝花夕拾》译本中风格的可译性

汤少飞
安徽大学
引用
风格的翻译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争议性非常强的话题,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是如此。这个话题争议的焦点通常是风格的可译性。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风格究竟为何物?风格是否可译?确实值得探讨。如果我们承认风格是不可译的,也就等于说我们承认古今中外一些伟大作家的作品的神韵无法再现给其他文化的读者。这是诸多译者所不甘心的。然而,如果说风格是可译的,又该如何去实现对原文风格的再现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必须通过实例分析。在此本文准备就杨宪益和戴乃迭所译的《朝花夕拾》这本译本,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对风格的可译性进行分析,来探讨这一问题。鲁迅的这本书有其独到之处。首先,它是杂文文体,不同于鲁迅其它的文体,像小说、诗歌、散文等。这种文体通常不太为人门所注意,但是这并不代表它没有文学价值。其次,在这本书里,作者以儿童以及青少年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正是因为在儿童以及青少年期间人的思想比较单纯,作者当时在观察社会问题的时候,不会过多的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再者,作者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社会现实融为一体。作者不仅仅是谈自己的所见所闻,而且还巧妙地将这些见闻自然的转入对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进行探讨。虽然有时表面上作者只是漫不经心的顺便提一句,然而却是作者用心良苦之成果。这一点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造诣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鉴于这本书的独特风格,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译本的风格同样值得探讨。   杨宪益与戴乃迭关于这本书的译本的确值得研究。很多翻译理论的学者在研究杨和戴的译本时,通常喜欢把精力放在他们所译的像《红楼梦》《水浒》这样的译本上面,因为这些作品的原著非常著名。这种做法当然无可厚非,因为名著的魅力的确难以抵挡。但是如果我们要想深入透彻地研究风格的可译性问题,尤其是涉及到个别翻译家的翻译风格的时候,我们应该全面关注其对各种文体译本的探讨,以获得整体的理解。虽然《朝花夕拾》这本书的译本在翻译界所受到的关注并不多,可能是因为这本书在文学界本身并不是太受关注的缘故,但是正如上文所说,这本书有其独特之处,其译本的风格当然也应该获得应有的重视。   本篇论文通过对比分析的形式,将《朝花夕拾》的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从而分析译文是否达到了功能对等理论所要求的功能对等,以证明风格是否是可以翻译的。此篇论文从原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实例,同时也从译文中引用了大量与之对应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经过实例论证,本论文得出的结论是,风格是可以翻译的。   这篇论文的结构分为五部分。首先是引言部分,其次是文献综述,然后是理论框架,接着是对《朝花夕拾》原文和其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是结论部分。

《朝花夕拾》;翻译;功能对等;风格;可译性

安徽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张明

2010

中文

I046

2011-11-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