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158120

中美外交发布会中关于问题前述的对比研究

姚洁
安徽大学
引用
本文旨在比较研究中美新闻发布会中问题前述(question preface)的使用异同。目前对新闻发布会的研究比较分散,以汉语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也少有涉及。本文希望通过对记者在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中的向发言人提问的前述部分进行比较,加深对中美新闻发布会特征的认识,加强对机构会话的理解,互为借鉴。   本文的语料来源于同为主管外交事务的中国外交部(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PRC)和美国国务院(U. S. Department of State)的官方网站。在各自官网中分别随机搜集大约300个问答相邻对,形成近100,000字的小型语料库。通过对语料仔细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中,记者使用问题前述的频率有何差异?如果使用频率不一致,如何解释这些差异? 2)就问题前述的形式和内容方面,中美记者有哪些异同点可以归纳? 3)问题前述如何发挥其在新闻发布会中的功能?   本文对问题前述的操作性定义为:每一个提问的话轮(questioning turn)中,除去问题主体(question proper)的所有部分均为问题前述,因此其位置可以在问题主体之前亦或之后。   对语料比照分析发现:1)中文语料中,记者使用问题前述的频率为85.9%,英文语料中这一指数为37.2%,这种使用频率上的显著差异可以从不同的话论转换机制(turn-taking pattern)解释。建立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个适合美国新闻发布会的话轮转换模式。中国外交部记者招待会上,记者与发言人之间基本遵守“一问一答”的话轮模式,一位记者一般只有一个提问机会;而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与记者之间并不遵守这样的模式,双方争夺话轮明显。由于话题跳跃性大,为了提供背景信息区别于上一个问题,或引导或限制发言人的回答,记者在中国外交部发布会上的提问相比之下更需要采用问题前述,因此形成研究结果的显著差异;2)无论中美发布会中记者提问的问题前述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固定而且共同的模式,从而证实发布会无论其国别、记者文化、记者与发言人关系等因素,均具有机构话语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两国记者提问中有诸多对应的表达、双方都尽量避免第一人称的使用以求客观、同时对时间、引言来源都有很强的意识,加强其称述的理据性。这些比较结果充分证明新闻发布会,不同于日常会话,具有很强的机构性特征,发布会语言属于机构性话语。中美发布会的语言也有各自鲜明的特征:美国国务院发布会中常见的追问、打断(记者与发言人相互打断或者记者之间相互打断)以及话语标记语(如 well, I mean)在中文语料中很少出现。同时美国记者对发言人直呼其名,而中国记者常以“请问”开头,都体现了中美对礼貌、合作原则的不同诠释,根源于深刻的文化社会差异;3)问题前述在中美记者提问时都发挥很多共同的作用,例如:区分上一个话题以引入下一个话题,同时为问题主体提供背景,争取提问数量,限制发言人回答范围紧缩议题,提供必要信息加强记者提问的理据性等等。但问题前述在攻击性(preface hostility)方面有所不同:美国记者提问中,含攻击性的问题占所有带前述问题的比例(11%)约是同等条件下中文提问(5%)的两倍,说明美国记者在设计问题时更强势、直接,中国记者相对缓和、委婉。   研究结果说明:在中英文新闻发布会语境下,问题前述的使用方式、功能存在诸多相似,进一步证明新闻发布会作为机构话语,区别于日常会话以及其它类别的机构话语,具有显著特征。而问题前述使用频率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两种发布会话轮转化机制的不同和组织理念的差异。   中国外交部发布会中鲜有打断、同时发言、追问等在美国外交发布会十分普遍话语现象,而这些现象被认为是记者先发制人,刨根问底的表现。因此,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与会记者可以采取适当的策略,如追问,巧妙设计问题前述,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

机构会话;新闻发布会;问题前述;中美比较

安徽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张明

2010

中文

H315;H15

2011-11-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