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155215

高脂血症肝郁脾虚证患者脂质组学初探

黄珮
广东药学院
引用
目的:通过对高脂血症肝郁脾虚证的脂质组学特征研究,寻找高脂血症肝郁脾虚证的脂质标记物,探讨高脂血症肝郁脾虚证的物质基础,从脂质组学角度为高脂血症肝郁脾虚证候客观化提供依据。   方法:本研究首先对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进行了临床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期课题组临床调研及文献研究结果,选取高脂血症临床常见证候之一“肝郁脾虚证”进行脂质组学特征研究。将原发性高脂血症人群分为肝郁脾虚证组、非肝郁脾虚证组,同时设立正常人群对照组,参照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组织制定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诊疗规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版)确定各组人群的诊断标准及纳入、排除标准;采用调查表形式记录入选人群的基本信息,采集其血液标本,利用生化分析仪、UPLC/Q-TofMS,分别检测其血脂、血浆的脂质代谢情况;运用SPSS18.0对各证型血脂指标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运用SIMCA-P 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分析UPLC/Q-Tof MS 检测数据。   结果:1.高脂血症中医证候临床调研共纳入82例患者,辨证分型后得出主要证型有6个,分别为肝郁脾虚证17例(20.73%)、肝肾阴虚证13例(15.85%)、脾肾阳虚证11例(13.41%)、痰浊阻遏证8例(9.75%)、气滞血瘀证8例(9.75%)、阴虚阳亢证9例(10.98%)和其它证16例(19.51%)。2.对各证型间血脂水平进行比较发现,肝郁脾虚证组TC、LDLC水平低于非肝郁脾虚组(P<0.05);气滞血瘀证组TC、LDLC水平高于脾肾阳虚证和肝郁脾虚证组(P<0.05),ApoB水平高于肝肾阴虚证组和脾肾阳虚证组(P<0.05);痰浊阻遏证组的LDLC水平高于脾肾阳虚证组(P=0.018);其余各证型血脂水平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脂质组学分析发现,三组人群的脂质成分存在明显差异,高脂血症组与非高脂血症组比较,出现6个差异成分,分别可能为PS、PC、PE、PG、FA和SP,其中PC、PS、PE等的含量有降低的趋势。   高脂血症肝郁脾虚组与非肝郁脾虚组比较出现4个差异成分,分别可能为PG、PS、FA和SP,其中PS的降低趋势较其它证型更明显。   结论:1.肝郁脾虚证为高脂血症临床上的主要证型之一。2.高脂血症的脂质标记物有6个;高脂血症肝郁脾虚证的脂质标记物有4个。

高脂血症;肝郁脾虚证;脂质组学

广东药学院

硕士

内科学

郭姣

2011

中文

R589.2

2011-11-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