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上海金融机构集聚动因新探析-基于共容性业务的视角

李津津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引用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国际金融市场总体趋势迅猛发展,国际资本流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选择采用企业之间相互协调的方式来组织生产和交易活动,从起初的少数几家银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兴起,今天各种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实现了空间集聚和业务外包。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大陆,还没有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上海凭借其优越的历史条件和现实资源,肩负起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一伟大使命。目前,上海集聚了大量的国内金融机构,在国内金融业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数量上,与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相比相去甚远。当今世界,金融机构、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的快速集聚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微观基础,因此,如何更好更快的实现上海金融机构的快速集聚被推上日程。   第一章,主要是对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创新和不足做了简要的阐述。   第二章,首先对传统产业理论关于产业集聚的一般动因进行了述评,这些理论多从集聚的一般性规律对金融机构集聚的动因进行探讨,但金融产业集聚有其特殊性,如果照搬,则存在理论缺陷。其次通过对当前金融地理学关于金融机构集聚的动因进行综述,以及国内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发现不管是国外金融地理学的研究,还是国内学者的引用研究,主要都是从信息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来探讨金融机构的集聚。这些学者并没有对这种信息进行具体的分类和分析,并没有区别信息的类别及不同的作用。因而也不能作为一种完整的视角来论述当前的金融中心,特别是上海的金融中心当前集聚度不高的问题。   第三章,着重对共容性业务以及不同级别的共容性业务与集聚、再集聚的关系进行了说明。通过国际三大金融中心在实现共容性业务后,所表现出来的金融机构的集聚规律进行实证分析后,联系共容性业务变迁的研究,表明向高端共容性业务的转变实现了金融中心金融机构的再集聚。   第四章,探讨了上海的金融历史以及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指出上海仍旧需要大力推进国际金融机构的快速集聚。通过对上海的商业银行、证劵金融机构以及保险公司的国际业务比较后发现,上海的金融机构业务处于低端,与国外金融机构的业务处于低端共容性阶段。离心力大于向心力,不利于国际金融机构的集聚。第五章,本文提出了实现向高端共容性业务转变的政策措施,以更好的实现上海金融中心国际金融机构的集聚。

金融机构;产业集聚;信息不对称;共容性业务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硕士

国民经济学

蒋为群

2011

中文

F832.7

2011-09-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