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121584

现代实践方式的生态论提升

闫慧远
吉首大学
引用
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急功近利实践观的负面效应,却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消极后果。这种消极后果的社会根源,在于人类实践方式的生态理念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它忽视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忽视了自然资源和自然界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以人的尺度弱化甚至取代了物的尺度。现代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生态困境,日益突出了对现代实践方式进行生态论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特征,本文在第一部分认真探讨和剖析了工业文明以来的实践方式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及其产生的根源。这种消极后果具体表现在人与自然相异化、人与社会相异化、人与其自身活动成果相异化。而造成其消极后果的实践观根源主要在于:指导实践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所造成的对自然内在价值的忽视,物质欲求的过度膨胀所造成的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开采使用,单向的线性实践方式所导致的对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揭示了要走出生态危机,就必须对人类的实践方式进行生态论提升。这一理论研究视界,将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话题。   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如何对现代实践方式实行生态论提升。实践方式生态论提升主要包括对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现代农业实践、工业实践、科技实践等具体实践领域的理论反思和矫正。   实践与人是相互规定的,实践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对实践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基于此,论文的第三部分着重对实践主体的素质进行了生态论的提升。实践主体的生态论提升,主要包括对内化在实践方式中、用以指导实践的人类自身的环境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消费理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反省与提升。   本文依据当代生态危机的现实背景,遵循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路向,坚持从现实人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研究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原著解读等方法,深刻反思工业文明以来的实践样态。特别是针对现代化物质生产实践所引起的自然的异化和人的异化,诉诸了深度的人文关切。在扬弃和超越工业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目标下,合乎历史、合乎逻辑地对现代实践方式进行了生态论的提升。  

现代实践方式;生态论;生态文明;人文精神

吉首大学

硕士

马克思主义哲学

崔永和

2010

中文

B0-0

44

2011-04-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