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072383

公共体育场馆制度设计的路径选择

Li Hailong
宁波大学
引用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经济改革尽管时间短,却已使中国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大经济环境中体育场馆成为体育事业改革的突破口,面对公共体育场馆发展方向,实现体育场馆制度设计以及实施新的运行机制,成为当今讨论热点。本文采用历史演绎及访谈法,结合路径依赖理论来理顺公共体育场馆制度演进的历史轨迹,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初建阶段(1949-1978);内制度的转型摸索阶段(1978—1991);外制度的转型探索阶段(1992—2002);制度创新发展阶段(2002—至今)。在其演进过程存在着明显的阶段特征和路径依赖变现,因此,在公共体育场馆的改革中应当充分考虑制度设计的困境——推动转型的现实压力:制度的乏力、政府的困境、财政的压力等方面。   公共体育场馆分类的多维性,使得公共体育场馆制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维度的交叉性,尽可能便于公共体育场馆路径的选择。本研究综合现有分类并结合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趋势,将现阶段公共体育场馆以量变维度划分为:存量型公共体育场馆和增量型公共体育场馆。并提出了不同类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路径选择。概言之,分类改革与分类管理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是多元化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公共体育场馆制度的演进表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沿着合理方向发展,其路径依赖与路径选择并存,尊重历史与现实创新路径与机制,分类推进的公共体育场馆的改革。   不同公共体育场馆改革的成功经验是一种渐进式制度变迁,这种变迁由量变积累而逐步产生质的飞跃。不论哪一种经营管理体制,将随着其身制度不断强化、发展,在公共体育场馆制度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简言之,在中国这种特定国情下,辩证的吸收原有制度的优点,综合配套新制度,从而迎合现阶段体育场馆发展的需求。公共体育场馆制度变迁也是一个与时空坐标相对称、有序的系统工程,在某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赋予不同经营管理的方法。诚然,公共体育场馆改革不管路向何方,路旨仅有其一——社会的服务性。  

公共体育场馆;制度设计;路径选择

宁波大学

硕士

陆亨伯

2008

中文

G818

53

2010-07-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