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065767

虚构的语言哲学研究

刘琼
华中科技大学
引用
对虚构的本性研究是哲学、语言学和文学的共同话题。但长久以来,虚构被看作与实在和真实相对的概念,一直没有被纳入哲学正式研究之中。近年来随着哲学中虚构主义的兴起,语言哲学对指称、意义、命题、真值性等问题研究的深入,以及与语言学、逻辑哲学、科技哲学、文学等研究领域的交叉综合,虚构成为语言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英美语言哲学近十年几乎所有重要概念的提出都与虚构有关。 本文回顾了虚构在哲学史上地位的变迁,阐述了虚构的语言哲学研究在当代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哲学等研究的重要意义,把虚构定义为人类心灵或思维通过创造性地意象和想象超越现实的过程、产物或行为。并把语义分析与语用分析相结合,探讨了虚构名称和虚构话语的意义。 对虚构名称的指称的定义与哲学中对抽象对象的本体论地位研究交织在一起。当前对虚构对象的定义主要分为极端实在论、温和实在论和非实在论三种。极端实在论者把虚构对象看作与抽象对象和实体对象具有同等地位的另一种具有客观存在的对象;温和实在论把虚构对象定义为抽象对象的一种;非实在论者完全否定虚构对象的存在,把虚构对象等同于空无和虚无。本研究持有并支持了温和实在论者的观点,把虚构对象看作第三世界的产物。它们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但存在于小说世界和人们的观念世界之中。名称的不仅可以指称现实世界对象,也可以指称小说世界或人们观念世界的对象。当虚构名称被用于指称虚构对象时,其指称成立,当虚构名称用于指称现实世界对象时,指称失败。 对虚构名称的专名和通名的指称和涵义的语义和语用分析表明,虚构名称的专名和通名都有指称和涵义,它们的指称是指语言符号与特定虚构对象之间建立的一种直接联系,它们的涵义是描述所指对象的本质属性的一组摹状词。文学作品中的虚构名称,包括专名和通名的指称来自于作者的命名过程,作者把一个语言符号赋予作品中某一对象的过程就是一个虚构名称的命名仪式,作者通过讲故事,把种种特性和所为赋予对象的过程就是赋予专名内涵的过程。科学理论中的虚构名称是通名,它们特指科学理论中不能被经验所证实的概念名词,它们即指称了具有同样内涵的一组对象,又包摄了对象的某个或某些属性。其指称为语言符号与特定对象的所指关系,其内涵为描述其本质属性的一组摹状词。 对虚构话语的意义分析表明,虚构语句所表达的命题或思想是虚构语句的内涵意义,其真值为虚构语句的指称。对虚构话语的意义理解不仅要考虑其语义意义,还要考虑其语用意义。本研究着重考察了虚构话语的言语行为、意向性和交际性,提出对虚构话语意义的正确理解必须把话语的内涵意义、言语行为、意向性和交际性结合起来。对虚构话语的意义真值判断必须与虚构话语的语言使用框架结合起来,在形式性语言使用框架内,虚构话语的真值可以采用融贯论加以检验;在事实性语言框架内,虚构话语的真值可以采用符合论加以检验。 对虚构的语言哲学分析表明,名称的描述性理论(也称簇摹状词理论)和因果历史理论(也称直接指称理论)在解释虚构名称时各有优势和缺陷。描述性理论合理地解释了名称的指称和涵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但忽视了名称使用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因果历史理论揭示了名称的历史起源和语言使用的社会性特征,但完全排除名称的内涵在指称中的确定作用。二者可以形成互补,共同解释虚构名称的意义。 对文学和科学中虚构的现实作用的论述表明,虚构可以对现实产生正反两方面作用,我们应发挥其积极作用,预防和克服其消极作用。

语言哲学;虚构主义;哲学本体论;虚构名称;文学作品

华中科技大学

博士

哲学

欧阳康;殷正坤

2008

中文

H0-05;H051

139

2009-12-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