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062761

壮族民歌的当下境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研究

吴晓山
广西师范大学
引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化、现代化等时代因素的冲击,壮族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壮族民歌原有的生存基础几乎消失殆尽。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正是移植远古时代乡土的壮族歌圩并将其“都市化”的形式,其本质目的在于寻求与激活在新时代背景之下保护、发展壮族民歌的因子。现实中它并没能完全实现其初衷,它的得失成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壮族民歌的当下境遇。因此,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从其成功之处寻找途径,从其失败之处寻找原因,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仅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本身发展提供建议,更是从中得到启发,全面透视壮族民歌的当前困境,分析其生存与发展的时代机遇,为其如何才得以薪火传承或者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本文首先阐述了广西壮族歌圩的历史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渊源。研究壮族民歌的产生自然环境及其文化底蕴;概括歌圩的演变轨迹,从其历经坎坷中,明白壮族民歌顽强的生命力;而当这种生命力在新时代中遭受到全球化、现代化的挑战之时,政府出面主导,利用久远的传统歌圩,组织了“三月三歌节”,而后演变为“广西民歌节”,最后形成现在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其次,全面分析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概括其自1999年举办至今的九年发展历程,探讨其得失在各方面的体现以及原因,并在纵向(与传统歌圩、武鸣“三月三”歌圩比较)、横向(与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比较)比较中,寻找成败根源。提出贯彻其原本文化定位是其成功保证的观点。进而得出论断,所有为壮族民歌传承而努力的行为,必须坚守民歌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和特征。 最后,多角度审视南宁民歌艺术节中所体现出的发展壮族民歌的时代机遇。民族意识的觉醒,媒介技术的利用,市场经济以及全球化的积极作用,政府与学术界的关注等,都是壮族民歌适应时代,摆脱困境,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至于它将以何种形式走向未来,也许在当下是不能或难以确切地说明的。 毫无疑问,壮族民歌不会消失,也不能消失,更不应该消失。否则,不仅是遗憾,更甚是悲哀。

壮族民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民族文化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少数民族史

廖国一;覃彩銮

2007

中文

K892.24

59

2009-12-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