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d044230

明朝以来培养东南亚语种人才的道路

韦红萍
广西民族大学
引用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区域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反恐等问题上都需要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作为与东南亚国家相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就更需要与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东南亚国家进行沟通与合作。显然,这就需要很多既会东南亚语言,又了解东南亚国情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在全国尤其是在广西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小语种”热持续升温。东南亚语种人才的培养最早可追溯到我国明朝时期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近国家语言文字的机构四夷馆。此后,东南亚语种人才的培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史,一直到现在呈现了繁荣的发展景象。无论在体制上还是教学内容与方法上都在逐步进行一些变革。论述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在中国的始源及其发展进程,不仅有助于我国当代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研究,也有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促进我国当今东南亚语种人才的培养。 论文引言部分介绍过去的研究状况及本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意义等。论文从明朝设立四夷馆起,分析其产生的必然性。将培养东南亚语种人才的道路分为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及建国以来几个历史阶段,并分别从师资、教材、语种、教学管理及创办者等方面论述他们在各个历史阶段开展的情况和对当时的社会进程所起的特殊作用。接着对人才培养的背景、办学模式、语种选择、师资变化等方面对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历史特点作简单总结。最后,分析东南亚各国语言的人才培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目前我国培养东南亚语种人才提供经验和教训, 以便各高校根据我国与东盟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

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区域化;东南亚语;人才培养

广西民族大学

硕士

亚非语言文学

范宏贵

2008

中文

H4;C961

50

2008-11-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