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五四”新文学的青春想象与书写

黄洁莹
闽南师范大学
引用
回首“五四”,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青春时代。“五四”的“青春”,不局限于年华,而是一种开拓、创造与想象的精神。“五四”新文学以青春的文化品格出现,给文学史留下了充满激情的华丽篇章。  将“青春”作为研究“五四”新文学的一个切入点,借此可以探寻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冲动与发展轨迹。文学革命虽然以1917年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但实际上可以向前延伸到晚清的“三界革命”,也就是说,青春文化浪潮在晚清时期便开始酝酿。在救亡图存的危机意识下,对“新民”“新国”的理想期待与“青春”本身的美好意涵一拍即合。梁启超等人开风气之先,在其《少年中国说》《新民说》和《新中国未来记》中便已设置好了一套关于“青春”的叙述话语,“青春”逐渐成为一个理想的文化符码。“五四”新文学延续了晚清的青春想象,展现出了更为绚烂的青春气息。在《新青年》的主导下,“青年”开始登上现代历史舞台,《新青年》同人毫不掩饰地赞美青春,按照理想“新人”的标准塑造“新青年”,并在反传统运动中进一步开辟了青春想象的道路,试图描绘出他们理想中的个体和国家。其后的《新潮》和《少年中国》在建构新青年、新中国上也多有建树,共同呈现出别致的青春想象图景。青春书写则是“五四”新文学青春想象的文本体现,在“五四”繁杂的创作中,可以抽离出一个关于青春的文学主题。鲁迅的“幼者本位”思想和他笔下的青春战士形象;文学研究会作家对青春情爱、青春苦闷与青春理想的倾诉;以及创造社作家狂热、病态、现实的青春书写,青春之色,可谓缤彩纷呈。然归根结底,“新民”与“新国”都指向未来,“五四”新文学青春想象与书写的最终旨归是对理想共同体的想象。而在救亡与强国的过程中,选择“弑父”策略反抗旧的共同体至关重要。

五四新文学;青春想象;文本体现;共同体想象

闽南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

胡明贵

2023

中文

I206.6

2023-09-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