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青海省都兰县沟里地区三叠纪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马冬
吉林大学
引用
东昆仑造山带地处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缘,北临柴达木盆地,南部与巴颜喀拉造山带相邻,西端以阿尔金断裂为界,东端与西秦岭造山带相接。该地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自显生宙以来主要为原特提斯演化(晚元古代-早古生代)以及古特提斯演化(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复杂的构造运动造就了岩浆活动频发,形成了大量的岩浆岩,尤其是印支期的花岗质岩石十分发育。由于前人对东昆仑地区构造演化和岩浆源区性质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选取沟里地区三叠纪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作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岩石薄片鉴定、主微量成分测试、LA-ICP-MS锆石U-Pb测年、锆石Lu-Hf同位素示踪以及黑云母电子探针等测试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这两种花岗岩的成因、源区性质、构造背景以及地质意义。  岩相学研究认为两种花岗岩最终定名为浅灰色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和浅肉红色中-粗粒二长花岗岩。沟里地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7.8±2.0Ma和237.3±1.7Ma,分别形成于早三叠世和中三叠世。全岩主量元素显示花岗闪长岩为准铝质钙碱性岩石,二长花岗岩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稀土元素结果分析显示,两种花岗岩的配分模式都具有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和亏损重稀土元素的特征,铕具有负异常(δEu=0.78~0.90)。根据微量元素结果分析两种花岗岩相对富集Ba、K、Th、Zr、Hf等元素,亏损U、Ta、Nb、Sr等元素,都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电子探针测试结果估算二长花岗岩黑云母氧逸度平均为10-14bar,结晶温度为715℃~745℃,压力为106~140MPa,侵位深度为4.0~5.3km。  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样品Rb/Sr比值为0.04~0.12,La/Nb比值为0.69~3.04,均在地壳与地幔平均值之间,锆石的Lu-Hf同位素结果显示εHf(t)值在-5.82~-2.26范围之内,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1411~1643Ma,属于中元古代,结合黑云母电子探针测试结果,综合分析认为样品岩浆来源于中元古代下地壳基性岩的部分熔融,并且有少量幔源物质参与其中。  花岗闪长岩形成于洋壳俯冲作用晚期的构造环境,限定了在247Ma时古特提斯洋尚未闭合;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碰撞造山的构造环境,表明在237Ma时古特提斯洋已经结束俯冲作用进入同碰撞阶段。二者为古特提斯洋在三叠纪的演化过程提供了岩浆岩证据。沟里金矿床的形成与三叠纪花岗岩在时、空上都密切相关,三叠纪岩浆活动为区域内造山型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和成矿物质,古特提斯洋的演化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构造条件。

沟里地区;三叠纪;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地质意义

吉林大学

硕士

地球化学

孙国胜

2023

中文

P534.51;P588.121

2023-08-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