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中国能源可持续安全:理念塑造、现状解析与路径构建

孙溶锴
吉林大学
引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能源领域之“变”,体现在人类正经历着新一轮的能源大变革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能源安全事业在多个维度实现了飞跃,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由于国内能源问题的复杂性、国际能源环境的波动性,及各类突发事件对能源议题产生负面影响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中国仍面临着能源安全的不稳定性及不确定性风险,为“能源转型过渡期”内的平稳发展埋下隐患。  在此背景下,如何在长期维度上保障能源安全,以及在“能源转型过渡期”内创造稳定环境,成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研究的重要议题。可持续安全理念由习近平主席在上海亚信峰会中提出,倡导对长期、持久安全状态的追求,与能源安全的方向性需求相契合,亦能够对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继续深化提供思路。  本文的核心问题为“在当前阶段如何塑造中国能源可持续安全?”,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衍生出其他五个具体问题:可持续安全理念是什么?能源可持续安全理念是什么?塑造中国能源可持续安全的背景是怎样的?中国能源可持续安全的现状如何?如何在现阶段深入推进中国能源可持续安全的塑造?  首先,对可持续安全的内涵和思想来源等内容进行了梳理,认为可持续安全的内涵在于其倡导通过和平合作的方式,以实现对持久安全的追求,由“共同”“综合”“合作”与“可持续”四个部分构成,具体来源于对中国外交经验的内化、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吸收,以及对传统安全理念造成的“安全异化”现象的再思考。  其次,基于对能源安全概念发展的总结,认为能源安全由供应安全、消费安全等内容构成,其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不同视角下能源安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如能源生产主体注重能源的可获利性,而能源消费主体注重能源的可支付性等。能源可持续安全的核心要义表现为在相互尊重彼此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的方式,调和能源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间的能源安全差异性,并增强两者间能源安全的共通性,进而实现双方能源的持久安全状态;由能源价格可持续安全、能源渠道可持续安全、能源环境可持续安全等具体内容所构成。  同时,基于对当前阶段处于“能源转型过渡期”的研判,总结了世界能源发展所表现出的新趋势,包括可再生能源成为未来能源生产与消费的重要依托、化石能源仍将是较长时期内的主导燃料、新兴经济体对全球能源消费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新趋势亦造成了新影响,主要见于能源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的角色转化趋势增强、化石能源生产主体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逐步深化及美国在短期及中期内的能源影响力得到强化。  再次,中国能源可持续安全在不同领域面临的现状各不相同。能源价格可持续安全方面,虽然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优势不断凸显,但受制于自身能源消费结构及国际定价权的缺失,中国较易受到国际化石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能源渠道可持续安全方面,中国的多元进口战略存在一定不足,国内渠道已经正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仍面临美西方国家“科技竞争”政策及部分可再生能源产能无法充分释放的阻碍。能源运输可持续安全方面,中国的国际能源通道长期存在的“马六甲困境”仍未得到有效缓解,陆地通道不确定性风险依然存在;国内能源通道建设工程已经初具成效,但在电力电网方面的建设仍需增强。能源使用可持续安全方面,中国的化石能源能效实现了显著提升,但可再生能源存在的波动性、间接性问题亟需解决。能源环境可持续安全方面,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正在加速向“合理化”方向发展,集中体现在煤炭消费比重的降低,及天然气、一次电力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的提升上。  最后,在结合外部背景与现状解析的论述基础上,认为中国应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发挥国内能源消费市场规模、可再生能源规模及技术等优势,从推进国际能源合作、提升自身能源供应能力、制定具有灵活性的能源进口及调整策略三大核心着手,补足现阶段存在的劣势要素,进而为未来长期的能源可持续安全创造良好保障条件。

中国;能源可持续安全;能源转型;能源合作

吉林大学

硕士

政治学

肖晞

2023

中文

F124.5

2023-08-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