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区域公共产品视角下国际金融合作的中国路径研究--以“亚投行”为例

黄文亮
吉林大学
引用
在亚洲基础设施融资缺口较大,传统多边开发银行难以摆脱发达国家控制、贷款条件受限以及新兴市场国家不断发展壮大、意图改变自身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和已经具备为地区发展提供融资支持能力的背景下,由中国首先倡导并发起创立的亚投行精准呼应了区域内广大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需求,为国际金融合作的新模式展开了有益探索。  从区域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将亚投行及其提供的贷款看成是区域金融公共产品,从六个部分对其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和分析:第一部分,是对公共产品的理论解构,首先对公共产品供给主体进行了分析,根据供给主体的性质和组成,将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划分为“单一政府供给模式”“单一市场供给模式”“社会组织供给模式”和“多元主体供给模式”四种类型,并针对每个类型的特性进行了一一阐述;其次对公共产品供给机制进行了分析,从公共产品供给的价值取向、优化配置和制度设计三个层面对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目标、原则和制度搭建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再次是对公共产品受益客体的分析,即公共产品最终惠及了哪些目标群体和目标领域,这是公共产品供给系统的核心部分,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公共产品是否实现了其“公共性”,主要是通过分析其受益对象的广度和深度来确定的;最后是对公共产品供给系统的外部环境分析,这个“外部”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外部,而是指整个公共产品供给系统的外部,主要研究公共产品供给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各因素的互动关系及引发的问题,依据外部环境诸因素是否有利于公共产品供给系统的有益发展,将外部环境因素划分为“积极”、“中立”和“消极”三个部分。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理论解构的基础上对区域公共产品分析框架的构建,这个构建的过程基于四个问题的提出:(1)如何选择供给主体(或者说选择什么样的供给模式);(2)如何搭建科学、高效的供给机制;(3)怎样合理、公平的分配公共产品;(4)如何处理与公共产品供给系统外部环境的关系。基于这四个问题,将区域公共产品的分析框架概括为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选择、供给体制的建构、受益客体的分配和外部环境分析四个层层递进、有机联系的层面,为下文的亚投行分析构建了分析框架。第三部分,基于第二部分的分析框架,对创建亚投行的供给主体的选择、亚投行供给体制的建构、亚投行金融公共产品的分配结构、亚投行供给系统外部环境分析四个层面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创立亚投行供给主体的选择主要是对亚投行的成员构成进行了分析,亚投行供给体制的建构是对亚投行的治理结构和贷款审批机制进行了分析,亚投行金融公共产品的分配结构主要是针对目前亚投行贷款项目的成员分布和领域分布进行总体研究,亚投行供给系统外部环境分析从积极、中立和消极三个视角出发针对目前国际社会对亚投行的不同态度和反应进行分别论述。第四部分,基于第三部分在区域公共产品分析框架下对亚投行的系统研究发现,亚投行的组织架构存在监督部门缺失、危机应对能力不足等问题,亚投行的贷款机制存在政策贷款相关经验和法律文件不足、贷款条件存在局限等问题,亚投行的贷款分配结构存在资金集中、分配不公等问题,亚投行的外部环境存在消极抵制、恶性竞争等潜在风险和危机。第五部分,针对第四部分的问题,一一给出了相应对策和解决措施。第六部分,做出总结,认为亚投行应该借鉴其他成熟多边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并积极与其开展合作、互为补充,完善自身治理结构、提升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在分配贷款时,注重其公共属性,关注弱势成员需求,面对外部潜在风险应该灵活化解。“亚投行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为国际金融合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合作提供了中国特色的新思路、新范式和新路径。

国际金融合作;经济发展;区域公共产品

吉林大学

硕士

国际政治

郭锐

2023

中文

F832.6

2023-08-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