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媒介环境学视域下微课的人与技术关系研究

李佳利
广西师范大学
引用
“人与技术”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传播学、技术哲学和教育技术学三个领域所共同研究的问题。随着国家政策落实和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我国微课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成就颇丰。一方面,微课教育主体享受着技术进步带来的高效、便捷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快速更迭的学习技术正不断引发新的学习问题。因此,置身技术时代的人们应站在理论高度,理性审视“人与技术”的关系。媒介环境学思想为理解微课的人与技术关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视野,因此文章在梳理分析媒介环境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借鉴技术哲学对人与技术关系的诠释,以“主体间性”为批判技术工具性认识的思想前提,构建了以探寻人与技术的存在方式为研究旨向的媒介技术研究路径。  文章以内容分析法对智慧树平台的国家级金课《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客观细致分析,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分析该系列课程中的69个微课,以小见大,探讨微课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微课发展整体向好,不过在设计开发与应用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究其根源在于,长久以来形而上学之思所支配的技术工具论思维潜移默化地主导着教育主体的认识和行为。技术工具论二元对立的思维结构和“工具理性”的效益取向导向了一种“价值无涉”的微课技术观,导致教育主体缺乏对微课的全面认识。教育主体期望以迭代微课技术为条件,追求教学绩效的最大化,“技术至上”的片面技术观和“效益至上”的功利价值观造成微课研究落地的一系列问题,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缺失就是问题之一。媒介环境学研究媒介技术本身以及媒介技术对人、社会造成的长远影响,有助于树立全面技术观,帮助教育主体正确认识微课的人与技术关系。针对技术时代工具论思维凌驾于一切技术观的现实图景,文章从媒介环境学的研究路径出发,分析微课技术工具论的误区所在:在本质主义层面,技术工具论导向了一种片面的微课技术观,它为人和技术设定了一种不变的本质;在价值追求方面,技术工具论导向一种工具理性的价值追求,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被“效益至上”的价值观念所抹杀。面对上述问题,媒介环境学从“存在”的角度作出回应,它批判技术的工具化理解,反思技术中性论,辩证地看待人与技术的关系。  循着媒介环境学的理论框架,文章接着从静态分析、动态演化和影响研究三个层面探讨微课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最后,以微课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建设和谐的人与技术关系的几点启示:教育主体须站在“存在论”的哲学高度,通过批判微课的技术工具论之思,树立全面的、辩证的技术观,在此基础上再考察微课的人与技术关系;探寻人与技术和谐共存的微课人技关系,需要微课的关涉对象掌握辩证的技术观,以“平衡”为原则,维持生态稳健的、适合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技术环境。

微课;媒介环境学;教育技术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

教育学

李红波

2023

中文

G434

2023-08-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