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L乡民族小学教师闲暇生活的质性研究

孙玉萍
广西师范大学
引用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教育可以培养新一代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栋梁,让民族小学乡村儿童走出村庄,走向世界。乡村教师承担着乡村教育振兴重任。社会对乡村教师的关心更多体现在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上,而忽视了教师作为微小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以及乡村教师留在乡村的情感依托。乡村教师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首当其冲的角色在于教师是“具体的人”,有着追求美好闲暇生活品质的需要。因此,本文着重于关注L乡民族小学教师的闲暇生活,以期让社会关注到特殊教师群体的闲暇生活状态和职业幸福感。  本研究以需求层次理论和自我教育理论为支撑,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实物分析法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L乡回族小学的乡村教师闲暇生活为研究视角。首先通过描述乡村教师生活境况对其生活环境有大致样貌的了解,其次,通过了解乡村教师的闲暇时间、闲暇活动以及闲暇态度三个维度,认识到乡村教师闲暇生活的现状。研究发现,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乡村教师闲暇时间有着较大差异,新教师闲暇时间多用于适应教育实践,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承担着多重社会角色的青年教师多兼任行政工作,闲暇时间较少;处于职业发展停滞期的老教师闲暇时间较为宽裕,乡土社会适应性最强。在闲暇活动的选择上,新教师以竞技和养生为主,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青年教师的闲暇活动体现出了陪伴家人与坚守爱好的双重特征;老教师的闲暇活动表现为乡土性与自乐性,有着采菊东篱下的诗意,也有着自得自乐的怡然。在闲暇态度中,乡村教师对闲暇生活的认知有着一致的看法,既有着憧憬向往的诗意,也有着柴米油盐的现实。闲暇不同于工作,闲暇蕴含着“自由”与“自为”,闲暇以心情愉悦。最后,结合学校的多民族文化特色,发现民族文化已然成为乡村教师闲暇生活的甜味剂。乡村小学有着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教学和民族特色活动,也对教师提出了不断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创新开展民族文化弘扬活动的要求。以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教师的闲暇生活。  研究发现,乡村教师的闲暇生活面临着“无迹可寻”的闲暇时间、“无处安放”的闲暇活动以及“无计奈何”的闲暇态度的困境。为了进一步改善乡村教师的闲暇生活状况,提升乡村教师闲暇生活质量,提升其职业幸福感。笔者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提出建议。首先,社会创设尊师重教的环境,提高教师薪资待遇,为教师闲暇生活留白,尊重教师职业以增加教师的闲暇时间,帮助教师获得职业认同感。学校关注教师闲暇生活的需要,协同改善休闲设施,创新开展民族活动,加强对乡村教师的人文关怀。切实关注到乡村教师自身的权利诉求。最后,教师实现自我教育成长在于立德立身,育己育人;发展兴趣,成己成人;合理规划,明己明人。教师自身要积极提高闲暇生活的品质,在自我教育中实现教师成长,从而获得职业幸福感。

小学教师;闲暇生活;自我教育;民族文化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

教育学

王彦

2023

中文

G625.1

2023-08-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