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以身育德:学校具身道德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现策略

张惠婷
广西师范大学
引用
蔡元培在《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中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塑造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然而,由于身心二元论的蔓延,功利论伦理的入侵以及理性主义的冲击使道德教育趋于知识化、功利化。这导致道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被忽视,作为培育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的身体土壤遭到忽视。道德教育逐渐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境地,亟待变化与改革,构建新的道德教育模式。  具身认知被誉为“第二代认知科学”,它的出现不仅为认知科学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也为道德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新的转机。具身认知认为,人类认知不是仅仅基于理性思维,而是通过身体的感知、经验和情感等多种方式来获得知识和理解世界。而道德教育与身体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不论是道德的产生和发展,还是关于道德的学习都离不开身体。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具身研究的视野,对学校道德教育中身体的回归进行理论思考,探讨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实现身体的回归。  在具身认知的指导下,学校道德教育理应以身体为本,通过身体感知、体验和行动来帮助学生由内而外的生成道德,提升个体道德素养。具身道德教育是一种以身体感知、情感体验和交互生成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模式,通过为受教育者提供具身的道德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并引导其运用身体特性和心智与之互动,让他们的知、情、意、行得到全面的发展。与之相对应,具身道德教育具有以下的特征:突出身体性和实践性、注重情境建构和情感体验、强调互动生成。  学校要想实现具身道德教育,首先,需要在观念层面上进行反思,树立身心统一的价值取向,尊重道德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身体。其次,要确立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目的,消解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知行分离”的现象。再次,遴选与身体经验相关的道德教育内容,加强教育内容中的实践性、身体性和生活性,让学生通过身体活动来深入体验道德教育的内涵。同时,创设能引起学生身心共鸣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过程的情境性和生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的道德教育情境中更好地感知、理解、体验道德。此外,采用具身互动的教育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重视道德实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实现身体与道德学习的紧密结合。最后,评价体系应该从传统的以成绩为核心的评价转变为以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为核心的评价,建立以学生表现为中心的评价体系,通过考察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来判断他们的道德水平。  总之,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建构道德教育。通过具身的方式,学生不仅能获得道德知识,更能够通过身体体验和感知来获得道德情感,建立道德信念,实现道德行为的习得。具身道德教育既是中国古代“体知”文化的历史选择,也是应对道德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应有之义;既是对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再次关注,也是对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探索。

道德教育;具身认知;教学观念;教育内容;评价体系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

教育学

唐荣德

2023

中文

G41

2023-08-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