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新世纪国产电影中母职形象研究--教育社会学的视角

郭天娇
广西师范大学
引用
近年来,中国家庭伦理电影层出不穷,成为热门拍摄题材。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摇篮,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价值观念等是社会的缩影。母亲是个体最早接触也是影响最深的,电影所塑造的母职形象反映了社会对母职的期望,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传递。  本研究选取了中国新世纪以来22年间具有影响力和代表力的家庭伦理电影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文本分析。在教育社会学视域下解析电影母职形象,旨在探讨母职影像的生成机制及其对社会的符号价值。采用文献研究法、实物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等方法,从电影环境符号切入,以社会性别分工理论和代际传递理论为理论基础,对母职形象进行归类分析,认为母职影像既是符合社会期待的母职形象,也会有对社会凝视的反抗;社会文化环境和母职代际传递是母职影像产生的主要原因;电影制作者创作出来的母职影像亦会通过唤醒观众意识,推动社会反思和发展。本研究的论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分析家庭伦理电影中母职影像的环境符号,将其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论述,分别是服装符号和家庭空间。研究发现家庭伦理电影中的服饰符号是服装设计理念中的观赏性与社会期望的结合,以服装款式、材质和色彩展示人物的特性;而家庭空间中的劳动分工和教育分工有着鲜明的性别特征,是塑造母职内涵和范围的根本条件。  第二,对家庭伦理电影中的母职形象进行归类分析,从教育职能和照料职能两大重要母职出发,将母职影像归纳分为牺牲独揽教育职能与照料职能的奉献形象、平衡教育职能与自我发展的忙碌形象、抛弃教育职能与照料职能的推责形象、参与照料的他人以及把控教育的母职,并对其进行举例分析,深入探讨了不同母职形象的形式各异的“母职焦虑”和“母职困境”。  第三,探析家庭伦理电影中母职影像的产生机制,认为其包括社会环境和母职代际传递两部分。社会期望和社会秩序造就了母职形象,包括教育传统规训行为、科学育儿理念塑造、双重角色压迫和母职形象代际传递等方面。教育传统和科学育儿是社会期望对母职的规训,而双重角色分为女儿角色和母亲角色、职业角色和母亲角色两个部分,是女性成为母亲后的自我适应与调节。关于母职的代际传递,研究发现传承式的母职往往来自母女关系和谐的家庭关系,而反抗式的母职代际传递多是“叛逆的”母职继承,是女性对社会不公正期望的反抗。  第四,从教育社会学出发,探析家庭伦理电影中母职影像符号的教育启示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影片制作者的母职观念通过母职影像作用于社会,其启示分为“破除母职壁垒,多样化融通发展”和“纾解母职焦虑,促进母职良性循环”两个方向。母职影像通过女性观众的“趋同”和“求异”促进母职多样化发展。观众的“母职焦虑”对家庭教育性别分工失衡的反思和对密集式母职的反省得以抚平。

家庭伦理电影;母职形象;环境符号;社会性别分工理论;代际传递理论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

教育学

陈振中

2023

中文

J905

2023-08-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