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大地方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及其对社区的影响--以“香云纱染整技艺”为例

刘晓平
广州大学
引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具有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非遗的传承、保护、生产与消费突破了地域局限,随着劳动力、技术、资本等要素的流动在跨地方网络中实现重新整合,成为超越在地性的文化事项,其商品化进程也日益加深。非遗的商品化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最为显著的问题之一,但大多数研究较少考虑非遗的空间性和流动性,仅将非遗商品化作为一个结果进行研究,并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来论述商品化的影响。本研究以动态发展的视角将非遗的商品化置于跨地方网络结构中进行研究,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申报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香云纱染整技艺”为案例,选取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肇庆市高要区小湘镇汉塘村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万秀区夏郢镇泗马村为案例地,并将案例地划分为两类本土:第一类是“香云纱染整技艺”申报地,第二类是香云纱染整移置的乡村社区。基于跨地方的理论视角,通过田野调查、访谈等获取一手资料,结合书籍、网络文本、文献资料等二手数据,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话语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上述三个案例地的不同主体如何参与香云纱染整的商品化过程及商品化产生的社区影响。研究发现:(1)本土政府、地方精英、晒莨工群体、村民、布匹批发商、服饰贸易商等人类行动者围绕香云纱染整的商品化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调用自身资源推动香云纱染整的商品化进程,使其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2)人类行动者依靠主观能动性嵌入“香云纱染整”商品化的跨地方网络中,赋予其丰富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在人类行动者的影响下,薯莨、河泥等非人类行动者也发挥着能动性,随着物流技术的流动实现异地资源整合,将异质性行动者凝聚在一起,推动香云纱染整的商品化进程。(3)伦教、汉塘村和泗马村的香云纱产业发展程度存在差异,对不同本土社区生计模式、非遗认同和环境感知三个方面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总体而言,香云纱染整的商品化丰富了不同本土社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生计收入,带来区域经济发展;有效提升当地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催生新的产业结构、消费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人口频繁流动形成了以工作为纽带的新型业缘关系。  本研究采用跨地方的视角,分析不同主体参与“香云纱染整”商品化的过程及其对两类本土社区生计模式、非遗认同和环境感知产生的影响。在理论层面上,本研究为非遗商品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增进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对非遗商品化过程中“社会—空间”系统中复杂性和冲突性的理解;在实践层面上,梳理非遗商品化过程中不同本土社区的参与情况,强调了本土社区的主体性,号召乡村主体积极参与市场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非遗商品化如何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管理学的思考。

旅游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跨地方性;乡村社区;传统文化

广州大学

硕士

旅游管理

魏雷

2023

中文

F592.7

2023-08-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