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跨学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以T大学为例

唐英
天津大学
引用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重任。研究生既是国家现实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未来创新的中坚力量,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已有研究在研究生层次上多着墨于博士研究生,在研究生类型上更偏爱学术型硕士生。本文关注跨学科硕士研究生,根据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的跨越程度,将其划分为门类跨越硕士生和学科跨越硕士生,创造性的引入企业管理理论中的组织支持概念,并将自我效能感代入到科学研究场域中,综合考虑科研创新能力的测量维度,将其界定为思维创新、应用创新、科研产出三个方面,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当前跨学科硕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以T大学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共回收问卷419份,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重点探讨以下问题:1.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本情况是什么样的?2.不同跨越程度硕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什么差异?3.不同跨越程度硕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什么差异?4.个人因素、科研自我效能感、组织支持中哪些因素影响了跨学科硕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实证结果表明:1.硕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学生间差异大,尤其在科研产出方面,调查样本中65.4%的硕士生没有发表过论文,而有同学已经发表7篇论文。2.学科跨越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非跨学科硕士生,门类跨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最弱。3.硕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性别、年级、学位类型、学科门类、本科毕业院校、导师职称、师门规模、有效科研投入时间、学习成绩、专业认同感十类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4.个人因素对跨学科硕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影响效应高,其方差解释率为27.2%。科研自我效能感、组织支持是影响跨学科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重要因素,其方差解释率分别为24.8%和6.8%。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级、学位类型、导师职称、问题形成环节的科研自我效能感、课程设置和导师指导6个因素与跨学科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线性关系显著。  基于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结合我国跨学科硕士生培养现状,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聚焦选拔环节,鼓励有限跨越;第二,改善学术环境,营造创新氛围;第三,优化课程设置,发挥课程教学的基础性作用;第四,完善导师指导制度,强化指导的有效性;第五,加强个人素养,提高科研创新意识。

跨学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自我效能感;组织支持

天津大学

硕士

教育学

王梅

2022

中文

G643

2023-08-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