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强震前震源区动态触发小震活动特征研究

邹文轩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引用
地震应力触发问题是当前地震学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其主要包括静态应力触发和动态应力触发。静态应力触发是指与地震相关的应力变化可以引发或者减缓周边区域的地震发生;动态应力触发是指随大地震快速破裂激发的地震波传播到远处而引发的地震活动。动态应力触发最直接和有力的证据在于大震对远场地震的触发作用。目前人们尚未全面了解动态应力触发机制,国内外动态应力触发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直到1992年美国加州发生Landers7.3级地震,此次地震成为研究动态库仑应力触发的首个经典震例,自此动态应力触发研究逐步开展。虽然动态触发研究早已开展,但其只对震后远距离区域小震频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对区域未来强震危险性分析并无定论。深入研究远距离强震与区域小震频度变化的关系,不仅能够完善动态应力触发理论,更能为未来强震危险性分析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本文基于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区域数字化测震台站的观测数据,以2008年以来发生在南北地震带(N20°-40°,E93°-110°)上的9次6.5级以上地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主震震前受远程强震影响,震源区及邻区小震活动频度的异常活动特征。单从这9次地震发震构造邻区小震活动的频度来看,并未发现单次7级以上远震发生后地震活动明显的异常活动。本文采用全球7级以上远震影响“叠加”的思路,将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时间归零,再将选择出的各主震震源区及邻区的小震目录叠加,计算发现9次地震中有5次震前小震频度比值出现异常,即远程强震发生前后,震源区及邻区的小震频度之比出现异常,且异常特征显著。在主震发生前较长时间内小震频度比值接近于1,其波动幅度不大;但在主震发生前1~2年小震频度比值明显升高;在小震频度比值达到峰值后,小震频度比值显著下降直至主震发生。出现小震频度比值异常的震例中,其比值峰值出现时间并不相同,可能与主震震级大小及区域构造背景有关。本文对其余未出现小震频度比值异常的原因也进行了讨论,可能是由于当地地震监测能力的局限性、记录不完整或数据缺失,也可能是由于强震的孕震机制不同,不同的构造环境或触发因素等原因,导致异常难于识别。  采用“叠加”方法能有效地凸显强震发生前震源区及邻近区域远程动态触发小震的异常活动特征,通过选择不同参数进行计算,主要包括震级下限和时间尺度,排除异常“巧合”对应地震的可能。系统地总结各震例震前小震频度比值异常,发现小震频度比值异常幅度与不同参数选择有关,不同震例的小震震级下限和时间尺度不同。研究区域的空间扫描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强震前震源区及邻区远程动态触发小震活动异常的可靠性。在总结不同震例中小震频度比值异常的基础上,讨论了导致小震频度比值出现异常特征的可能机制,还展望了远震动态触发小震活动在未来强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可能应用前景。

强震前震源区;动态应力触发;小震频度比值;叠加方法;南北地震带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硕士

固体地球物理学

冯建刚

2023

中文

P315

2023-08-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