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恨”文化背景下朴赞郁电影创作风格研究

王彦麟
上海师范大学
引用
“恨”是韩民族特有的民族情绪,意味着悲凉苦楚和不甘心不屈服,“恨”文化对于韩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恨”笼罩下的电影创作也表现出了极具韩国特色的表现——阴郁、悲伤、富有现实反思。朴赞郁被称为“韩国电影巫师”,其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他以独特的审美用极为精致的画面和精巧的叙事呈现了一部部凄婉的悲剧,将韩国社会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冷酷又不失美感的影像语言进行了表现,使电影的感性与理性兼存,艺术性与社会性共进。朴赞郁导演的电影作品中,“恨”也是他的创作核心元素。哲学的学习背景给朴赞郁导演带来了对人和社会的别样思考。  本文以朴赞郁新世纪以来的电影作品作为主要研究文本,从电影叙事、人物形象、视听表现等方面来研究朴赞郁电影中韩国“恨”文化的独特表现。绪论的部分从研究意义、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三个部分介绍选题,并力证选题的学术意义;第一章对“恨”文化做了系统化的介绍;第二章对导演在叙事中对“恨”的表现进行了研究;第三章以“恨”文化下的人物塑造作为切入点探究“恨”对导演创作的影响;第四章回归到了影像表现,对导演电影创作中“恨”的表现进行了研究;文章的第五章探讨的是朴赞郁电影作品中的现实关怀,从社会环境、个人内心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三个角度对导演的社会反思进行总结;最后,结语部分对朴赞郁电影的创作特色以及研究朴赞郁电影风格的意义做出了概括。  从电影选题来说,朴赞郁导演更倾向于从其他国家的文艺作品中汲取创作灵感,并结合韩国实际打造超现实的荒诞世界,以离奇、悬疑的故事来影射和讽刺韩国社会事件。从人物形象来说,朴赞郁擅长打造反转性的人物,通过改变命运的选择来揭示人物真相。从电影技法来说,朴赞郁以暴力作为吸引观众的诱饵,观众起初会沉溺于暴力带来的视觉快感,但暴力手段结束后给人带来的是心理上的压抑和恐惧。从立意角度来说,导演将“人”作为永恒的思考题,致力于从人在社会中的状态挖掘人的本质。在导演看来,韩国社会巨大的阶级差异下,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人的情绪是孤独的,人的命运是悲剧的。

韩国电影;社会反思;暴力美学;艺术特征

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

广播电视艺术学

齐青

2023

中文

J905

2023-08-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