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新黑色电影的在地化创作研究--以刁亦男导演作品为例》

李创创
上海师范大学
引用
黑色电影兴起于20世纪30-40的美国好莱坞,50年代是其发展的巅峰时期,虽然至今学界依然无法明确界定黑色电影究竟是一种类型还是一种视觉风格,但其表现主义的影像风格、暴力题材犯罪片的文本叙事与存在主义的哲学内涵依然是维系黑色张力的关键性因素。经典黑色电影阶段之后,历经电影技术的变革,海斯法典的废除等电影业自身的内部因素外,60-70年代的美国社会也陷入前所未有的民众集体性信任危机之中,伴随新好莱坞电影时代的到来,电影制作者们所拍摄具备黑色主题(noirthemes)和黑色感悟力的电影更具“黑色破坏力”的颠覆力量,撕裂了虚伪道德的善恶报应观,更深层探求人性的晦暗与外部世界的含混复杂,这一系列影片被指称为“新黑色电影”。  2014年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双擒柏林大奖,2019年携《南方车站的聚会》闯入戛纳主竞赛单元,被外媒一度评价:“一部错综复杂的中国新黑色电影,电影中充满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的极简主义与存在主义风格,也印证了新黑色电影在中国的不息生机”。回看此前刁亦男两部独立电影《制服》与《夜车》均显现出“新黑色电影”影子,他将视野“下沉”至社会底层,拉开了以往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窗口,在构建“异质空间”的影像中,书写着“小人物”的个体生命经验与“边缘人”的日常生活,照见结构化转型时期被遗忘群体,实现了对现代乌托邦神话的违逆。基于此,本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回溯了美国新黑色电影源起、发展,梳理经典黑色电影向新黑色电影转变的过程,并对新黑色电影的在地化发展历程概述。第二章从视听技法、叙事与剧作、文化表征出发探求刁亦男对新黑色电影的沿袭与继承。第三章从视听语言、空间、人物、暴力与欲望等多维度探究刁亦男对新黑色电影在地化改造。第四章则是从外在宏观视角介入,探求刁亦男之外,新黑色电影在地化的大陆底色,同期的新生代导演们如何在制度与市场之间完成了“黑色性”深入表达,以期为后续新黑色电影大陆在地化创作提供可借鉴参考方向。

新黑色电影;地化创作;人物塑造

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

广播电视艺术学

赵国庆

2023

中文

J905

2023-08-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