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章太炎的管子学研究

杨阳萌
上海师范大学
引用
章太炎的管子学研究,承接了自洋务派、严复、梁启超以来“寻求富强”的脉络,同时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章太炎在诂经精舍时期,遵循乾嘉学派的治学路径,着眼于对《管子》一书进行考据训诂,在某些条目中涉及解意的同时还注重挖掘《管子》一书所含的西方技艺内容。随后,章太炎对《管子·侈靡》篇的研究又以富强为题切入到时事政治当中,在他政治立场由“挽清”转变为“反清”时,原本想通过对《管子·侈靡》篇的研究发展清朝经济,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政治目的又脱离了当时章太炎的革命需求,于是在訄书修订版中,章太炎将《訄书·喻侈靡》篇删除。第二阶段,章太炎先是以考据训诂为形式挖掘《管子》一书包含的政法、道德及民族思想。至1910年,在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的刺激下,章太炎的学术主张随之变动,将“道”视为其治学核心。此时,《管子》一书因渊源于伊尹、太公,与大道不符的思想而被章太炎批驳,被章太炎判为“其道乃盗”。第三阶段,章太炎对《管子》并无专篇研究,只有一些零散的评语,至晚年日军侵略国土之际,开始对管仲的事迹尤为强调。回顾章太炎的管子学研究历程,他的焦点一直在学术与政治之间游移,而这也是他“有学问的革命家”身份的一方缩影。

管子学;章太炎;学术主张;乾嘉学派;政治目的

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陈勇

2023

中文

B226.1

2023-08-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