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新中国“十七年”景德镇陶瓷雕塑的人民美学风格研究

谷相均
景德镇陶瓷大学
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赢得了新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上,建构了以“人民”为核心的美学体系。艺术创作的对象由以往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向劳动人民转变,展示“十七年”间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场景。在此历史语境下,景德镇陶瓷雕塑创作主体也实现了从隐逸高士、仕女婴戏、仙佛罗汉等传统题材为圭臬的艺术审美转向以工农兵为代表的人民大众形象。  新中国“十七年”景德镇陶瓷雕塑作品题材正面,表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体现了“人民美学”的审美风格。歌颂工农劳动的瓷雕作品,展示了劳动最光荣的生产图景;歌颂人民英雄的瓷雕作品,塑造了巍峨挺拔、信仰坚定的英雄气概;生动活泼的儿童瓷雕作品,传递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希望;理想化的劳动女性瓷雕作品,表达了“女性能顶半边天、事事要争先”的观念,彰显了健康、勤劳、豪迈的女性形象;形式多样的民族瓷雕作品,表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景德镇陶瓷雕塑构建不同以往美学体系的作品表达,建构了新中国“十七年”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  新中国“十七年”景德镇陶瓷雕塑反映正面积极、乐观向上的人民“新形象”,形成“十七年”景德镇瓷雕作品人民美学的审美基调。彰显人民实现个人价值的“劳动美”、展现思想解放地位提升的“平等美”、表达民族融合和民心凝聚的“团结美”、传递追求进步鼓励教育发展的“学习美”、培育良好体魄和全民参与运动的“健康美”。新中国“十七年”景德镇陶瓷雕塑提升人民审美和鉴美水平,呈现“十七年”景德镇瓷雕作品人民美学的审美意蕴。具体表现为当家作主的审美主体,通俗雅致的审美维度,朝气蓬勃的审美特征,以及昂扬崇高的审美精神,为景德镇陶瓷雕塑“人民美学”思想新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景德镇陶瓷雕塑;新形象;人民美学;现实主义

景德镇陶瓷大学

硕士

哲学

李松杰

2023

中文

J30

2023-07-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