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菜用大豆联合收获采摘装置优化设计与试验

刘志远
中国农业科学院
引用
我国菜用大豆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人工采摘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收获需求。但目前国内菜用大豆收获机械化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对采摘装置的研究。为了提高菜用大豆机械化收获效率,降低采摘过程的损失。本文以收获期菜用大豆植株为研究对象,农机农艺融合,对植株生长特性和力学特性进行检测。设计一种用于菜用大豆联合收获的弹齿滚筒型采摘装置,并对其进行校核、试验及优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  (1)菜用大豆植株物理特性研究。对菜用大豆豆荚尺寸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豆荚长、宽、厚尺寸数据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对菜用大豆植株进行植株高度、结荚范围、底荚高度进行了测量统计;按上中下三个结荚区域区分豆荚,并利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对三个部分的豆荚进行荚-柄拉伸试验,结果显示不同部分的荚柄断裂力临界值无显著差异,表明不同高度豆荚的荚-柄断裂力的大小基本一致;对豆荚进行抗压特性试验,并研究整株切割后放置天数对豆荚抗压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豆荚发生塑性变形的压力临界值均随放置天数增加而减少,表明割后采摘易导致豆荚损伤,田间直接收获为比较合理的收获方式。  (2)采摘装置结构设计。根据菜用大豆自身特性和采摘技术要求,设计了一种卧式采摘装置。该装置核心为滚筒弹齿结构,通过滚筒上弹齿旋转击打植株实现田间直接采摘作业。通过关键部件设计,合理配置了弹齿排数、弹齿间距、滚筒半径等关键参数,并经过受力分析,优化了弹齿固定结构,并对豆荚进行运动分析,初步确定了机具影响豆荚采摘的作业参数。  (3)采摘装置主要结构有限元分析。通过滚筒主体结构模态分析,得到了滚筒前六阶模态振型云图、固有频率、最大变形量和最大变形位置。并对滚筒主要变形区域进行优化,使滚筒前六阶固有频率避开收割机发动机燃烧激励频率的范围。通过对弹齿固定结构进行静力学分析,获得应力和变形云图、最大变形量及应力集中位置。通过添加弹齿约束轴减少齿根处应力集中,结果表明,在正常载荷和随机载荷下,机构强度均满足要求。  (4)采摘装置台架单因素试验。搭建采摘机构试验台,为了明确各因素对整机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和趋势,选择前进速度、滚筒转速、割台高度、前挡板开合角度为试验因素,以掉落率、挂枝率、破损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掉落为主要损失形式,前进速度、滚筒转速、割台高度对作业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合适的参数调节范围为:前进速度0.2~0.6m/s、滚筒转速200~300r/min、割台高度4~8cm。  (5)采摘装置多因素组合试验。通过Box-Benhnken试验方法设计三因素三水平采摘试验,以前进速度、滚筒转速、割台高度为试验因素,进行豆荚采摘性能试验研究。分别建立了评价指标和试验因素之间的回归模型;获得了试验因素对主控目标影响的主次顺序;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对模型进行最优值求解。最优值预测结果为:当前进速度0.46m/s、滚筒转速222r/min、割台高度4cm时,对应的掉落率、挂枝率和破损率预测值分别为11.4%、3.3%、4%。在最优组合条件下进行田间试验,得到掉落率12.3%,挂枝率3%,破损率4.3%,各项指标实际值和预测值基本吻合,设备采摘性能满足使用要求。

菜用大豆联合收获机;卧式采摘装置;滚筒弹齿结构;弹齿旋转击打;Box-Benhnken试验

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士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袁文胜

2022

中文

S225.6

2023-07-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