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基于现代痛经文献的中医治疗规律研究

李熙
辽宁中医药大学
引用
目的:  探讨应用中医方法治疗痛经的现代文献中常见的分型、方剂、中药、针灸穴位的使用特点和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痛经提供借鉴和参考。  材料与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获得1990年至2014年国内发表的与“痛经”有关的现代文献,通过人工筛选,选取其中的研究性文献作为主要统计分析数据。利用BICOMB书目共现分析系统对文献进行方剂、分型、中药、针灸穴位的名称提取和数据处理,依据教科书等材料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用词频统计对常见分型、常用方剂、常用中药、常用针灸穴位进行分析。建立常用中药和常用针灸穴位的共现矩阵,应用NETDRAW软件对常用中药的共现矩阵和常用针灸穴位的共现矩阵进行可视化处理。通过频数统计及利用图形聚类软件SPSS Statistics22对常用中药和常用针灸穴位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  检索CBM数据库,经过筛选获得1990-2014年间发表的中医治疗痛经的1306篇文献。  1.1306篇文献中共有82种分型,合计出现了1500次。高频出现(频数大于等于10)的分型有15种,分别是气滞血瘀、气血不足、寒湿凝滞、寒凝血瘀、肝肾亏损、肝郁气滞、湿热瘀阻、寒凝胞宫、湿热下注、湿热蕴结、肝郁湿热、肾气亏损、肾虚血瘀、血热瘀阻、阳虚内寒。  2.1306篇文献中共涉及209首方剂,合计出现了686次。高频出现(频数大于等于10)的方剂有15首,分别是少腹逐瘀汤、温经汤、膈下逐瘀汤、调肝汤、血府逐淤汤、逍遥散、圣愈汤、桃红四物汤、当归四逆汤、四物汤、失笑散、桂枝茯苓丸、八珍汤、清热调血汤、艾附暖宫丸。  3.利用中药治疗痛经的文献有972篇,涉及366味中药,合计出现了17853次。常用中药(频数大于260)21味,分属于7个类别,11个经脉。应用共现分析和可视化探讨了常用中药之间的密切程度。聚类分析将治疗痛经的常用中药总共分为了五类,第一类是红花、桃仁、乌药、白芍、甘草。第二类为小茴香、蒲黄、赤芍、肉桂、五灵脂。第三类为柴胡、牡丹皮、黄芪、吴茱萸。第四类为益母草、丹参、没药。第五类为川芎、香附、延胡索、当归。  4.利用针灸治疗痛经的相关文献有486篇,涉及针灸穴位141个,合计出现了4178次。常用穴位(频数大于等于70)共有17个,分为7条经脉和1个奇穴,6种特定穴。应用共现分析和可视化方法探讨了常用穴位之间的密切程度。聚类分析将治疗痛经的常用穴位总共分为四类,第一类为三阴交、关元。第二类为足三里、太冲、血海、中极、气海、肾俞。第三类为肝俞、脾俞、命门、八髎。第四类为地机、次髎、合谷、归来、子宫。  结论:  1.气滞血瘀、气血不足、寒湿凝滞、寒凝血瘀、肝肾亏损是中医治疗痛经现代文献中常见的分型。  2.少腹逐瘀汤、温经汤、膈下逐瘀汤、调肝汤、血府逐淤汤是中医治疗痛经现代文献中常用方剂。  3.当归、延胡索、川芎、香附、五灵脂等是中医治疗痛经现代文献中常用中药。痛经治疗主要以治血为主。血瘀、血虚、寒邪是最常见的痛经发病因素,其中血瘀是最重要的病因。当归、川芎、延胡索、肉桂、白芍、香附、五灵脂这7味药之间联合应用几率较高。常用中药之间通过行气活血、温通经脉、疏肝理气、妇科病特效药和治疗痛经核心中药方面对痛经进行治疗。  4.三阴交、关元、气海、足三里、中极、肾俞等是中医治疗痛经现代文献中常用针灸穴位,主要集中在任脉、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特定穴主要以交会穴和俞募穴为主。常用穴位中三阴交、足三里、中极、肾俞、气海、关元之间联合应用的几率较高。常用针灸穴位通过治疗痛经核心穴位、健脾养血、调理冲任、疏肝理气、健脾补肾和经验用穴的不同角度来治疗痛经。

痛经;临床分型;中医治疗;临床疗效

辽宁中医药大学

硕士

中医医史文献

刘树春

2016

中文

R271.113.05

2023-04-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