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明代脾藏象理论与临证应用研究

冯亚慧
辽宁中医药大学
引用
藏象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脾藏象又是藏象理论中的重点,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发挥重要作用,历代医家对此都非常重视。明代脾藏象理论在临证的广泛应用逐渐中趋于成熟与完善,并且有所创新与发挥,涉及的内容包括了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治疗、从理论到临证的各个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多脾胃学说,丰富了脾藏象的内涵,为脾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对明代脾藏象理论的发展与应用进行系统整理总结,梳理脾藏象发展源流,从中探求其理论发展的时代特点。本文分为七个部分,一是脾胃的基本属性,以体现传承为主,大都取自《灵枢》《素问》等早期文献,同时又有所补充,如脾脏有如“刀形”“掌形”,“其色如马肝赤紫”,胃腑“如囊”,对脾胃形态的描述多与功能联系紧密。脾胃在五行属土,脾脏所主,如五季主长夏、五色主黄、五味主甘、五志主思等,明代较前更为详细,如面色,增加了观色预后,指出脾病时两种黄色的不同预后,色黄如蟹腹者生,如枳壳者死。二是脾胃的功能,包括纳运相得、水谷之海、百骸之母、后天之本、气血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明代较为重要的脾胃学说之一。脾胃与气血的关系在这一时期论述亦明显增多,而纳运功能是脾胃功能的基础。三是脾胃的基本病变,如脾郁、脾痹、脾劳、脾咳、胃咳等病名在明代以前文献中均出现过,基本传承于前代,未出现新的病名,相关论述也主要及于症候,较少论及病机。四是脾胃病的病因病机,病因承袭于李东垣,总分为饮食伤与劳倦伤,病机在阴火理论的基础上有较大发展,如张景岳提出“病从脾胃生”的四伤理论,缪希雍、周慎斋等提出的脾阴虚思想等,总体而言,脾胃病病机根本在于脾胃气虚。五是脾胃病的辨证方法趋向于复杂化,包括辨阴阳、辨虚实、辨寒热、辨气血等。六是脾胃病的治疗注重以辨证为主,补虚泻实中运用调和,甘温除热重视升举,兼以通阳,使治疗更加精当细致。七是脾胃相关学说广泛出现,脾胃为后天之本、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补脾、三本二统,以及周慎斋提出的肾之脾胃虚、肺之脾胃虚、心之脾胃虚、肝之脾胃虚等。  明代脾藏象学术发展特点可以总结为三点:其一,脾胃的基本属性以体现传承为主;其二,脾藏象理论发展进一步向临证应用方面倾斜,辨证方法的复杂化与新治则治法的提出,为脾胃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依据;第三,脾胃学说的丰富,表明脾藏象在藏象学术体系中地位的逐渐上升,脾藏象在明代藏象学术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脾藏象理论;学术体系;临证应用

辽宁中医药大学

硕士

中医医史文献

谷建军

2018

中文

R223.1

2023-02-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