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消失了的足迹》空间叙事研究

魏丫丫
长春理工大学
引用
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环境、种族和地缘政治等问题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拉美文学创作亦与此密切相关。阿莱霍·卡彭铁尔扎根于拉美本土文化,在《消失了的足迹》中描绘了一幅幅奇妙诡谲又还原现实的世界。该作品在溯时中凸显出非常鲜明的空间特征,通过曲折的情节详尽地诉说了主人公所历经的城市生活、乡郊生活、丛林生活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现代文明、原始文明等众多文化形态,其类型多样、风格迥异的叙事空间,见微知著地展现了人在多元空间中的体验过程及现代拉美人的精神追求。因此本论文从空间叙事学角度探究卡彭铁尔的长篇小说《消失了的足迹》,在不断变换的多重空间中探索作者所展现的“神奇现实”,体味人在多元空间下的超脱与升华。  本论文以阿莱霍·卡彭铁尔的《消失了的足迹》为研究对象,在空间叙事理论的视角下,从双重对立的物理空间、探寻“真我”的心理空间、“足迹消失”的社会空间和文本空间叙事特征这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绪论部分对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空间叙事理论等内容进行了介绍,阐释了运用该理论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的合理性;第一章对小说的物理空间进行探究,分别从宏观地域空间和微观场所空间两个角度突出作品中物理空间的对立特征。第二章中对小说的心理空间进行探究,从记忆空间和想象空间中探索主人公“寻找真我”的一系列心理动线,进一步挖掘人的意识矛盾及发展变化。第三章主要从社会空间角度分析作品中虚实相融的鹿城圣莫尼卡,探究其形似“桃花源”般的空间下如何编织复杂的权力空间网。第四章主要从文本角度分析该部长篇小说的空间叙事特征,小说首先呈现出一种圆圈式的空间叙事结构;在叙述视角上以第一人称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叙述功能;叙事时间的空间化和叙事空间的“溯时”发展形成其独特的时空体叙事特点;巴洛克式的叙述使拉美的神奇现实得以充分展现,而卡彭铁尔较强的音乐素养也使小说充满了音乐元素。  本论文从空间叙事理论的视角研究该部作品,有助于我们探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多元文化空间下,人与社会之间的变化与互动关系,理解作者的“神奇现实主义”和根植于本民族文化传统、反映本大陆现实的文学主张。针对该作品的空间叙事研究亦能从中体味现代人在当今全球环境中的意识发展、对人性的回归及和谐自然的渴求。在空间转向的背景下和提倡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今天,本论文从新的视角探究《消失了的足迹》,希望能够丰富、补充关于阿莱霍·卡彭铁尔的相关研究,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兴趣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哥伦比亚小说;《消失了的足迹》;阿莱霍·卡彭铁尔扎根;空间叙事;神奇现实

长春理工大学

硕士

中国语言文学

杨燕翎

2022

中文

I775.074

2023-02-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