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回译的难点及对策研究:以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第四卷中译本为例

余志
西华大学
引用
将外语创作(本研究指英语)的中国题材作品译成汉语时,译者往往会面临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回译。回译者除了遭遇一般英汉译者的翻译困难,还会遇到特殊的回译难题。因此,探究回译的难点与对策也就成为了本研究的主要任务。  文献综述表明既有研究还未将回译难点类型化,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鉴于此,本研究以《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哈佛中国史》第四卷)中英文本为文本基础,以回译的难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及展现回译的难点,并在接受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对策研究。本研究将主要回答以下问题:相较于通常的翻译,回译的难点有哪些?如何应对这些特殊的回译难点?  本研究主要采用翻译案例法,以史实、文化、语言这三类为具体观测点,揭示回译者遭遇的史实失真问题、文化错置问题和语言艰涩问题。在处理这三类难点时,回译者通常会拥有不同的翻译选择以及可能性。在接受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分析了原回译者的翻译方法以及在关照读者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样,以接受理论为指导,笔者尝试提供了自己的改译版本并阐明了其满足读者期待方面的优点。  研究发现此回译本描绘的正是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中国历史文化,所以读者对其史实、文化及语言具有更强的理解与辨识能力,这也使得他们对译本具有更高、更特殊的期待。因而,回译者也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与策略来满足这种期待。首先,对于史实失真问题,笔者建议采取“更正加注”的翻译对策。这种方法既能对原文中不准确或不完整的信息进行最大程度的修正,向普通型读者传递正确、完整的史实信息;同时学术型读者也能感受到译者的忠实和严谨,更容易接受译文。其次,对于文化错置问题,笔者建议采取“文化回归原点”的策略,即回译者需要清除异文化或异语的干扰,探寻文化元素所存在的时间与空间,将物质、精神、制度文化准确、完整地回归到彼时彼地的中国。最后,对于回译中的语言艰涩问题,译者需要将“晦涩语言流畅化”。具体而言,他/她需要准确把握原文逻辑并用译语摹写这一逻辑、纯化混合使用的杂糅语言、将多义词回归目的语文化与语境。这样,中国读者才能读到自然的母语,接受准确的信息,感受地道的文化。

历史文本;英汉翻译;回译现象;接受理论

西华大学

硕士

翻译硕士

龚小萍;杨宇霄

2022

中文

H315.9

2022-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