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共在存在论”视域下理想教师形象的建构研究

王志鹏
西北师范大学
引用
关注理想教师的存在样态,既是对教育哲学经典问题的再思考,也是对当下教师生存状态之消极态势以及人工智能背景下未来教师发展方向的积极回应。在此,已有研究往往以角色式、理念式的话语对教师的完整生命进行割裂式理解,难以做到对理想教师存在样态的澄明,需要为研究奠定新的话语基础。本研究借助词源追踪以及概念辨析的方式,对“教师形象”的内涵与特点进行阐明,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以其作为言说理想教师存在样态之基本概念的理由。  通过回溯教师形象的古今之变可以发现,苏格拉底意义上的哲人教师展现出以哲学教育为使命,以沟通和对话为中介,以启迪智慧为目的,以自身和学生的幸福生活为指向,不断追求自身卓越的“人师”形象。而工业社会以来,教师却逐渐被“角色化”理解。作为角色扮演者的教师,逐渐成为依照教育学家研究和实验过的方法把科学家、哲学家研究到的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教书匠,其自主性被遮蔽。从存在论层面看,教师被“角色化”根源于“个体存在论”在理解教师存在时所固有的偏差。其对教师存在根据的误判,对教师存在方式的误识以及对教师存在价值的误导,导致人们对教师的“角色化”理解不仅成为理念而且借助近代教师教育实践最终得以成为现实。我们需要基于与人之所处生活世界相配套的“共在存在论”去理解教师这一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  “共在存在论”认为,“人之所为决定人之所是”,而人之所为又必然要牵涉到他人才得以可能。这意味着,人只能在其与他人的共在关系中彰显自身,并且只能经由他人获得对自身存在价值与意义的确证。据此,“教师”这一称谓就是人们对那些主动将他人卷入教育关系之网以帮助他人实现更好发展的人的存在价值的确证。对“教师”的如此理解,使得教师作为行动者的形象昭然若揭:教师不仅是愿意以自身之言行去帮助他人实现更好发展的人,而且是能够以探究的方式真正落实这种“帮助”,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与提升其个人化教育理论与教育行动能力、实现成人成己相统一的人。  从教师个人层面来看,作为行动者的理想教师形象的彰显意味着教师要成为思想的主人,通过自我治理彰显理想教师的睿智形象;要胸怀对学生的爱,以绝对好客的态度彰显理想教师的仁爱形象;要保持探究的热情,以必然无知的态度彰显理想教师的卓越形象。

教师形象;共在存在论;教育关系

西北师范大学

硕士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

刘旭东

2022

中文

G451

2022-12-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