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初中生课堂内习惯性失范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姚希
长春工业大学
引用
课堂内的失范行为是学校内的常见行为,这一行为演变成课堂内习惯性失范行为会对青少年造成严重影响,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成绩下降、心理负担加重、影响身心健康等等。本文研究对象主要以12-16岁的青少年为主,他们正经历着青春期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同学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群体影响,易产生叛逆心理,从而产生课堂内失范行为。如不及时发现并矫正,很容易演变成习惯性的失范行为,严重影响到学校的学习氛围、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以往学校及教师采取的通常是批评教育法,方法单一,效果并不显著,这时课堂内习惯性失范行为的矫正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处在同一年龄的青少年可以在各种小组活动中结交朋友,产生团体效应,实现小组目标,促进个人发展。所以社工需要做的就是将他们组成小组并带领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小组目标。  本文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长春市X中学为例,带领12名有习惯性课堂内失范行为的小组成员开展成长性小组,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改善组员的失范行为。在团体动力学、社会学习理论和“镜中我”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优势视角、认知行为疗法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技术,有计划的开展以正确了解失范行为、改善失范行为和强化自我认知为主题的6次小组,在小组活动后进行了评估和总结。  在开展6次小组活动后,组员的课堂内习惯性失范行为得到改善,发掘组员优点、建立组员自信心,培养组员团结、协作的亲社会行为,实现了真正地助人自助。同时对今后社会工作介入学校、应对课堂内习惯性失范行为提供教育范式和理论支持。

初中生;习惯性失范行为;社会工作介入

长春工业大学

硕士

社会工作

张敏;潘星辰

2022

中文

C913.5

2022-10-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