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欧盟对中国媒体涉欧疫情报道的认知研究——以欧盟新冠疫情特别报告为例

余经敏
四川外国语大学
引用
国家形象不仅是国家力量的凝聚和展示更是能够影响国际关系、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基础,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一直以来都是每个国家极为重视的议题。但目前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还存在重重阻碍和难题,以至于很多时候被困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2021年4月28日,欧盟对外行动署发布的特别报告EEAS SPECIAL REPORT UPDATE:Short Assessment of Narratives and Disinformation Around the COVID-19Pandemic(UPDATE DECEMBER2020-APRIL2021),指责中国利用国家手段散播疫苗相关的虚假信息并破坏了欧洲民众的疫苗信任,使关乎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疫苗问题上升为“疫苗外交”就是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困境之一。从传统的对外传播角度分析,这是中国媒体的传播策略以及西方国家围堵中国舆论环境的原因。但从认知传播视角来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另一重要原因还有中欧之间由于认知传播主体、认知传播环境等差异所导致的认知困境。欧盟对中国的认知主要根据中欧间的关系变化而改变,当中欧关系处于友好上升阶段时,欧盟对中国的认知偏正向积极且主动,反之则偏负面消极。该认知成为了欧盟认知中国媒体的前提。但由于中欧之间国家制度、意识形态、发展水平等的不同,欧盟对中国存在认知差异,在对中国没有全面、客观、理性认识的情况下欧盟对中国媒体的认知也较为局限,特别是在此次中国的涉欧疫情报道中,欧盟对中国所呈现的欧盟形象认知不足甚至出现了认知失实的情况。  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查,通过对欧盟对外行动署发布的特别报告、报告中所引用的中国媒体报道、同时期中国媒体涉欧疫情报道的梳理分析。研究发现该特别报告中报道数量、时间、体裁、信源等的安排都体现了西方的选择性偏见,且报告中所引用的中国相关媒体的报道并没有能够支撑报告结论的实质性内容,因此欧盟对外行动署发布的此份报告并无说服力反而极具传播意图。  虽然中国实力日益增长,但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依旧艰难,争取国际话语权不仅是与崛起实力相匹配的需要,也是改善自身话语困境的需求。认知差异虽是不可避免,但中国在对外传播国家形象的时候可以根据认知接受主体的环境、渠道等因素进行综合传播,以建立正确认知彼此的可能性和积极途径。

媒体报道;涉欧疫情;对外传播;国家形象

四川外国语大学

硕士

传播学

张春林

2022

中文

G206.2

2022-08-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