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基于增加值贸易的“一带一路”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及其分解研究

谷雨婷
西南政法大学
引用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国际分工的“碎片化式”模式意味着生产网络被分布到世界各地。国际贸易的开展不再局限于以国家为边界,而是在大量以中间品的形式在国家间实现多次往返的跨境流动,货物由一国制造转变为世界制造。在这样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出口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与此同时产生的问题是随着加工贸易的广泛开展,中间品在世界范围内大量流通,一国生产的最终品往往包含着来自于其他国家的价值投入,而传统的贸易统计法是以一国的出口总值进行计算,所以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会对贸易额产生重复计算,无法反应出在生产产品时在本国的价值增值。  基于以上现实情况,传统的贸易核算法所引发的“统计幻想”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增加值贸易核算法逐渐取得认可,其原理是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产业的增加值,即真实的在本国产生的价值增量,可以有效反应国家的对外贸易状况。此外我国的出口商品技术含量较低,在本国产生的价值并不多。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劳动力的红利在逐步丧失,在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仍然受制于欧美发达国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我国和沿线国家共同寻求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通过推动制造业的合作,驱动区域内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区域合作共赢。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不一,部分产业可能存在竞争优势不足的情况,因此通过解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竞争力来源于劳动要素还是资本要素,是来源于中间品还是最终品,对促进行业间互补与竞争,促进沿线国家攀升价值链高端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利用WIOD数据库中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和同期发布的社会经济分析数据库并结合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方法分别对2000年和2014年选取的1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总体以及本国18个制造业的行业的出口增加值利用修正后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换算,并且将竞争优势进行要素分解、生产部分分解研究,分解为:来自于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来自于中间品和最终品的竞争优势,同样进行总体和分行业的计算,并将18个制造业利用OECD的分类方法分为低、中低、中高、高技术四个层次的产业,计算出各国制造业的总体和分行业的修正后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并给予政策建议。通过计算与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从总增加值的角度来说,所选取的19个国家制造业整体竞争优势不强,且竞争力有减弱趋势。国家制造业竞争优势更倾向来源于低技术和中低技术制造业。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仍然不高,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  从劳动要素的角度来说,选取的”一带一路“19个国家在劳动要素所带动的竞争优势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大部分国家在低技术行业中均具备比较优势,中低技术行业源于劳动要素的竞争力在逐渐减弱。在中高技术合和高技术行业NRCA指数均较低。大部分国家在多数低端和中低端制造业具备国际竞争力。  从资本要素并将与劳动要素的相比较的角度来说,制造业总体具备比较劣势的国家竞争力更具备来源于劳动要素,但有向资本要素偏向的趋势。  从中间品的角度来说,源于中间品的竞争优势并不强烈,大多是国家呈竞争劣势状态,并有劣势进一步加强的趋势。相比于低技术行业和中低技术行业,中高技术行业拥有竞争优势的国家从整体上少于低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大部分国家更多的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从整体上看,虽然大部分国家在中高技术行业不具备竞争力,但有由劣向优转变的态势。在高技术行业具备竞争力的国家数量大大减少,在高技术行业不具备竞争力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将最终品与源于中间品的竞争优势相比较来看,竞争优势更多的来源于最终品,源于中间品的竞争优势较弱,而源于最终品的竞争优势较强。低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源于最终品的竞争优势有下降趋势,且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最终品。中高技术行业拥有竞争优势的国家从整体上远远小于低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大部分国家在中高技术行业不具备竞争力。在高技术行业具备竞争力的国家数量减少明显,高技术行业的竞争力更多的源于最终品。  因此本文从加大Ramp;D资本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和主动吸收外资,推动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制造业;市场竞争力;贸易增加值;一带一路倡议

西南政法大学

硕士

国际商务

汪毅霖

2021

中文

F407.4

2022-08-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