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间日疟原虫药物敏感性体外微量检测技术的研究

陆凤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引用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疟疾、爱滋病和结核病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急需控制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在感染人类的四种疟原虫中,间日疟原虫分布最广,是非洲以外地区的主要疟原虫虫种。虽然间日疟的病死率很低,但由于其存在复发特性,使得对间日疟的控制比对恶性疟的控制更为困难。 传染源控制是疟疾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抗性的产生和扩散,全球疟疾控制面临新的挑战,许多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不得不调整国家抗疟药使用政策并使用价格昂贵的新型抗疟药。近年来,世界各地均有间日疟原虫对抗疟药产生抗性的报道,但由于缺乏适宜的检测间日疟原虫药物敏感性的方法,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没有间日疟原虫对抗疟药产生抗性的相关资料。 经典的体内疟原虫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需要追踪观测病人28天以上,不适合大规模用于对不需住院治疗的间日疟病人的药物敏感性检测。同时,由于间日疟原虫体外培养的技术难题尚未解决,目前的恶性疟原虫体外微量药敏检测方法也无法直接用于间日疟原虫抗性的检测。近年来,我国中部疟疾流行区出现较大范围的间日疟疫情回升和局部暴发流行。该地区是我国的主要间日疟流行区,曾长时间、大范围地使用抗疟药物,不能排除当地存在间日疟原虫对抗疟药物产生抗性的可能性。为了解我国间日疟原虫对抗疟药物的敏感性情况,了解间日疟原虫对抗疟药物敏感性与近期我国中部地区出现的间日疟疫情回升的相关关系,迫切需要建立合适的间日疟原虫药物敏感性测定技术。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间日疟原虫短期体外培养,以建立间日疟原虫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技术,并对我国中部疟疾流行区的间日疟病例进行多种抗疟药物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从而了解我国间日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敏感性情况。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一、间日疟原虫短期体外培养技术的研究 通过采集间日疟患者血样,以改良的McCoy’s 5A为培养液,进行红内期间日疟原虫短期体外培养技术研究,以探讨影响间日疟原虫短期体外培养的因素,分析其适用性及改进措施。 二、间日疟原虫体外微量药敏检测方法的建立 在红内期间日疟原虫短期体外培养技术的基础上,参照Rieckmann体外微量法,通过观察不同浓度的氯喹、甲氟喹、乙胺嘧啶、青蒿琥酯、奎宁、哌喹和伯喹对红内期间日疟原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确定相关的观察指标并初步建立间日疟原虫体外微量药敏检测方法。 三、我国间日疟原虫体外药物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应用新建立的间日疟原虫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技术,对我国中部疟疾流行区的间日疟病例进行多种抗疟药物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以了解我国间日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敏感性情况。 研究结果:通过选用McCoy’s 5A培养液、添加较高浓度的人AB血清、去除人白细胞等方法,建立了适合间日疟原虫短期体外培养的方法,从现症疟疾病人采集的间日疟原虫虫株体外连续培养时间可超过48小时,原虫生长良好,该短期培养体系可适用于间日疟原虫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技术的研究。 采取该短期培养体系,通过测定间日疟原虫对常用的七种抗疟药物(氯喹、甲氟喹、乙胺嘧啶、青蒿琥酯、奎宁、哌喹和伯喹)的药物敏感性浓度范围,建立了间日疟原虫体外微量药敏检测法。 应用所建立的间日疟原虫体外药物敏感性微量测定技术,对我国中部间日疟流行区50例门诊镜检确诊的间日疟病例进行了药物敏感性检测,成功完成了24例样本。首次发现有6例样本对氯喹的耐药浓度远高于WHO规定的恶性疟原虫抗氯喹标准。 结论:新建立的间日疟原虫体外微量药敏检测方法可适用与对间日疟原虫药物敏感性的检测。在我国中部间日疟流行区发现可能存在间日疟原虫抗氯喹株。需要对新建立的间日疟原虫体外微量药敏检测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标准化和操作简单化研究,以适应在现场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间日疟原虫;乙胺嘧啶;青蒿琥酯;体外微量法;药物敏感性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硕士

病原生物学

高琪

2006

中文

R382.31

83

2007-08-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