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BB-MRI、CTA、CDUS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比较

安阳
承德医学院
引用
目的:  分析颈动脉弹性超声(carotidarteryelasticultrasound,CDUS)、CT血管功能显像(CTvascularfunctionimaging,CTA)、核磁共振黑血技术(magneticresonanceblackbloodtechnique,BB-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稳定性诊断的准确性、可行性。  对比病理结果分析CTA、BB-MRI在术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织类型的诊断价值,为临床颈动脉病变患者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2021年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的患者,收集术前BB-MRI、CTA、CDUS及病理结果。  依据检查结果判定斑块的稳定性,分析对比各个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配对卡方检验和确切概率法(超过20%单元格期望值lt;5时)计算p值,检验水准为p=0.05。如果结果具有一致性,给出一致程度(Kappa一致性系数)。诊断性评价采用四格表的诊断性试验分析。  结果:  具有完整影像及病理结果者41例,男31例,女性10例,年龄50-73岁。  病理检出不稳定斑块31例(75.6%),稳定斑块10例(24.4%)。超声显示软斑块数量24个(58.5%),稳定斑块数量17个(41.5%)。CT血管功能显像检出易损斑块24个(58.5%),稳定斑块17个(41.5%)。黑血核磁检查提示易损斑块30个(73.2%),稳定斑块11个(26.8%)检出率为最高。  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CDUS对于患者易损斑块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8,plt;0.05);CTA对于患者易损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pgt;0.05);Kappa为0.198。BB-MRI与病理对患者易损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8,pgt;0.05);Kappa为0.296,诊断一致性BB-MRIgt;CTA。描述并评价这三种检查方式,灵敏度依次为:CDUS(48.7%)、CTA(64.5%)BB-MRI(80.6%)特异度为:CDUS(10.0%)、CTA(60.0%)BB-MRI(50.0%)阳性预测值CDUS(62.5%)、CTA(83.3%)、BB-MRI(83.3%)。阴性预测值为CDUS(5.8%)、CTA(35.3%)、BB-MRI(45.4%),准确度依次为CDUS(39.0%)、CTA(65.4%)、BB-MRI(73.0%)。  对31个不稳定斑块组织进行检查,病理检出富脂质类核心斑块15个,溃疡破裂型斑块21个,薄纤维帽斑块21个,斑块下出血18个BB-MRI检出富脂质类核心斑块18个,溃疡破裂型斑块19个,薄纤维帽斑块22个,斑块下出血24个,CTA检出富脂质类核心斑块19个,溃疡破裂型斑块15个,薄纤维帽斑块11个,斑块下出血9个。对比检出结果:BB-MRI与病理在对四种斑块检出情况与病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CTA在富脂质类核心斑块与溃疡破裂型斑块与病理具有一致性(pgt;0.05),在检测薄纤维帽斑块和斑块下出血方面差异具有明显差异(plt;0.05)。  结论:  BB-MRI对比CTA和CDUS在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且一致性较CTA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BB-MRI对于各种不稳定内膜斑块成分的检出具有较好一致性,对于临床颈动脉狭窄患者(尤其是无症状患者)的手术选择及规范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颈动脉弹性超声;CT血管功能显像;核磁共振黑血技术;动脉粥样硬化

承德医学院

硕士

外科学

张弘

2021

中文

R543.4

2021-11-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