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小叶中国蕨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姜灿
上海师范大学
引用
小叶中国蕨(Aleuritopterisalbofusca,曾用名Sinopterisalbofusca)原来属于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中国蕨属(Sinopteris),现归为凤尾蕨科(Pteridaceae)粉背蕨属(Aleuritopteris),是我国特有植物,并且分布广泛。粉背蕨属许多植物在民间常作药用,且对其药用成分和功效的研究丰富。但是关于小叶中国蕨的相关研究却很少,其主要成分也尚未明确,本论文首次对小叶中国蕨的化学成分及相关的生物活性进行探究,研究结果如下:  1.挥发油的提取与成分鉴定:提取小叶中国蕨中的挥发油,并根据GC-MS分析了其主要成分以及含量,从中检测出了46种挥发性成分,并使用NIST数据库确定出了31种化合物。  2.各个极性部分浸膏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测得小叶中国蕨乙醇部分浸膏的总黄酮含量为19.28mg/g,其中正丁醇部分粗提物中总黄酮的含量相比于其它部分高达29.18mg/g。  3.化学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利用色谱分离技术分离出单体化合物,并结合NMR、HR-ESI-MS、单晶衍射等光谱信息进行数据的分析比对,从小叶中国蕨的干燥全草中分离获得了15个化合物:金粉蕨醇B(1)、aleuritopsisB(2)、金丝桃苷(3)、ent-16-oxo-17-norkauran-19-oicacid(4)、ent-8(14),15-pimaradiene-2β,19-diol(5)、β-谷甾醇(6)、胡萝卜苷(7)、黄芪苷(8)、myricetin3,7,3’,5’-tetramethylether(9)、咖啡酸乙酯(10)、14-oxy-7α,20-dihydroxycyath-12,18-diene(11)、豆甾-4-烯-6β-醇-3-酮(12)、反-4-对羟基苯基-3-丁烯-2-酮(13)、ent-kaurane-2β,16α,18α-triol(14)、JXE-16(15)。其中化合物5、11、14为已经确定结构的二萜类新化合物,JXE-16(15)的结构需要进一步鉴定。分离所得的化合物1(1452mg/8.8kg,0.017%)、2(3086mg/8.8kg,0.035%)和5(1535mg/8.8kg,0.017%)在小叶中国蕨中的含量较高。  4.抗氧化活性测定表明:小叶中国蕨总浸膏(IC50=0.46×10-3mg/mL)和乙酸乙酯相浸膏(IC50=0.14×10-2mg/mL)对ABTS+自由基有着较强的清除能力;新化合物ent-8(14),15-pimaradiene-2β,19-diol(5)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为0.30×10-2mg/mL,小于阳性药VC(IC50=0.95×10-2mg/mL);黄芪苷(8)对ABTS+的清除效果(IC50=0.20×10-2mg/mL)强于阳性药(IC50=0.43×10-2mg/mL)。  5.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实验表明:各极性部分的浸膏在抑制α-葡萄糖苷酶时都有很显著的效果;黄酮类化合物金丝桃苷(3)、黄芪苷(8)和酚酸类化合物反-4-对羟基苯基-3-丁烯-2-酮(13)具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抑制率IC50值分别为1.914mg/mL、1.097mg/mL、2.802mg/mL,并且它们都小于阳性药(阿卡波糖,IC50=4.266mg/mL)。  6.肿瘤细胞的抑制实验显示:新化合物5对A549、MCF-7、PC-3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咖啡酸乙酯(10)在抑制Hela细胞时表现出显著的活性(IC50=18.789μM),且小于阳性药顺铂(IC50=22.205μM)。  综上,对小叶中国蕨进行了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基础生物活性的探究,这对其药用价值、种属关系参考及进一步的开发有着一定的意义。

小叶中国蕨;化学分离;二萜类化合物;生物活性

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

植物学

戴锡玲;黄国正

2021

中文

TQ460.31

2021-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