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基于至诚思想的致知教学研究

郭子超
天津师范大学
引用
“致知”作为在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中所提出的一种认识方法,是扩充学习者已有的道德认识以至其极的过程,侧重于引导学习者认识事理中所蕴含的道德知识。在现代意义上,作为认识事物的方法,将“致知”的观念融入于教学中,形成了“致知教学”。基于对朱熹释“物”为“事”的“格物说”之考察,“致知”的对象是事理中所蕴含的道德知识。相应的,致知教学是以事理中所蕴含的道德知识作为载体,通过“教”的行为来引导学习者扩充自身道德认识以达到极致的过程,目的是解决道德知识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庸》的“至诚”思想是致知教学引导学习者在道德学习中尝试达到的一种最高的道德认识境界,“至诚”是面对客观对象时,经由学习者主动生发出诚敬之心而形成的一种道德认识境界,是通过主体内在的道德自觉以反映出的道德知识之于学习者自身道德认识与行动的最高的真实性原则,并关涉着学习者道德素养形成的实在性。基于至诚思想的致知教学旨在回答:如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致知的方式以真实地形成学习者的道德,如何将学习者的道德落到实处,如何使知识的道德价值深入人心以指导学习者的道德行动。  从中国古代关于学习者道德认识发展的教学思想演变过程中考察,则在学习者的道德认识方面呈现出由“致知”到“至诚”的发展特点。对于这一落实在学习者身上的道德认识发展特点而言,先秦时期《大学》原文是由“知至”到“意诚”,东汉时期郑玄是由“知善恶”到“知终始”,北宋时期程颐是由“穷理”到“至于尽”,南宋时期朱熹是由“推至”到“无不尽”,明代时期王阳明是由“吾心之知”到“致良知”,清代时期凌廷堪是由“识礼”到“尽性”,这些内容均各自体现出了学习者的道德认识是从“致知”向“至诚”的逐步发展。纵观学习者的道德认识发展轨迹,在致知教学中,引导学习者由“致知”走向“至诚”是一条主要的线索。在教学思想上,不同时期的学者均是将“致知”视为一种认识方式,且都不会将“致知”仅解释为单纯的对象化认识,而是要向上超拔以追寻尽知,即指涉出一种关乎学习者自身能够真实体认的道德知识,并确证出学习者能够践行道德知识的行动来源。本研究大体是以知与行的视角作为会通相关教学思想的分析框架,整合不同时期学者关于学习者道德认识方面的由“致知”走向“至诚”的相关教学思想,并系统归纳“致知”走向“至诚”所凸显出的教学思想发展特点,即追寻学习者道德认识的真实与道德行动的真切。  “致知”与“至诚”属于关涉学习者道德认识发展层面的一种融合关系,集中呈现出“致知”连通于“至诚”的相融相成。知与诚的相融,涉及到学生道德学习的实在性问题。基于至诚思想的致知教学是一种面向道德学习的教学生成。致知与至诚的融合回答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内在的“意诚心正”以致知,从而真实地形成学生的道德,并通过学生的道德学习,以外化为学生真实的道德行动。  基于此,“致知”向“至诚”的敞开,意味着教学引导学习者不断进行追寻尽知的努力,即实现“知而尽”的过程,包括引导学习者实现道德认识上的“真”、“透”、“明”、“切”,并最终促进其道德行动的生发。“知而尽”是从“致知”到“至诚”的教学思想演变中体现出的一种育人样态。在这一过程中,“知而尽”是“至诚”所实体化呈现出的一种形式,能够经由致知教学的作用以引导学习者达到道德认识上的“知而尽”,便是实现了至诚的道德认识境界。可以说,“知而尽”是在学习者道德认识发展的教学思想演变过程中所总结出的育人形态,是对这一过程的话语概括,关乎学习者道德认识境界的实现。  作为对古代教学思想中由“致知”到“至诚”这一道德认识发展演变的话语总结,“知而尽”虽然存在于历史的形态中,但它所包含的观念却总能在不同时期产生回响,且弥留至今,余音绕梁。“致知教学”中的“致知”指涉的是扩充学习者的道德认识以增进其对道德知识的完善理解、认同与把握,所预期实现的目的则是学习者的道德素养的真实形成,学习者的道德行动之真实发生。基于此,在历史的推延中,有必要在其中找寻一条现实维度来更有效地指导当下的教学活动,继而来解释由“致知”走向“至诚”的必要性,以更好地回应“知而尽”的回响。在这里,针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知未尽”现象,本研究分析了“知未尽”现象存在的教学限度,以及现实教学中“知而尽”关涉的育人要素,深入探讨基于至诚思想的致知教学的现实维度问题。  作为道德认识境界的至诚,旨在能够形成学习者道德认识上的“真”、“透”、“明”、“切”,并最终促进学习者道德行动的生发。在教学过程中,以致知为方法,以教学为手段,以学习者的“意”、“心”、“身”为对象,以至诚作为目的,形成了一个以道德认识境界的构建为核心的“物——意——心——知”教化系统。为此,基于至诚思想的致知教学的实现是“尽其知以明诚”的过程,具体而言,则是扩充学生固有的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认同;塑造心灵活动的自觉,生成学生的道德自律;引导学生察识所动之意,坚定学生的道德意志;激发个体表达德性的意愿,促进学生的道德行动。

致知教学;至诚思想;道德认识;道德行动

天津师范大学

博士

课程与教学论

纪德奎

2021

中文

G410

2021-09-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