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辽政权前期“中国”观研究

刘歆悦
烟台大学
引用
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一词具有不同的含义,各民族各政权对“中国”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国”观念。唐末以来,北方各族强势崛起,其中尤以契丹族势力最盛。辽政权建立后,在四处扩张尤其是南下争夺中原之主的过程中,辽太祖、辽圣宗等人对何为“中国”、为何变为“中国”以及如何成为“中国”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探索与实践,从而形成了颇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观念。辽前期“中国”观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契丹等族“中国”认同的历史进程,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巩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共包括绪论与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梳理了相关研究现状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正文部分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历史上“中国”及辽政权国家意识的出现,从辽政权建立的背景入手,以辽太祖时期国家意识的形成,分析辽政权“中国”观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二章重点论述了辽政权前期与周边政权的关系,在辽政权南下征战的过程中,其“中国”化也在不断加深,这是“中国”观形成的必要条件。其中,在辽与后晋的关系中,辽灭亡后晋,取得燕云地区,获得大量的人口及汉地,辽政权的“中国”观念进入萌芽阶段;在辽与北宋的关系中,签订澶渊之盟使辽宋双方形成了辽宋南北对峙的局面。而澶渊之盟后,在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及文化构成上,辽政权都表现出强烈的“中国”化特征,“中国”观形成的条件都已具备。第三章主要阐述了辽政权前期“中国”观的主要表现。辽政权前期的正统意识、对儒家思想的认同、自称“炎黄子孙”和“北朝”,这都表明辽政权前期的“中国”观已经形成,并为其后“中国”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辽前期;中国观;朝贡体系

烟台大学

硕士

中国少数民族史

马晓丽

2021

中文

K246.1

2021-09-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