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马克思人学思想视域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与实践选择

张慧凝
天津大学
引用
第四次工业革命(The Forth IndustrialRevolution)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工程教育改革。同时,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要求以高质量的工程人才推动国家现代化。而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探究未来的“人”应在工程教育中实现何种发展以及如何发展。因而,生发于工业时代、探究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人学思想日益凸显其指导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探究马克思人学思想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马克思人学思想以“人的本质”为逻辑线索,反对工业生产对人的异化,要求回归于“完整的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马克思人学思想映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全程,认为其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定性表现为:明确人是技术与工程的主体,警惕技术伤害自然、社会、人,实现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进而,以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活动作为分析维度,审视当前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未来选择。  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置于马克思人学思想视域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认为就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而言,技术理性对工程教育的价值规训致使人的主体性缺失,技术在工程活动中僭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价值偏差影响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工程教育以培养“技术人”和“经济人”为目标,侧重教授工程知识与技术技能,评价体系对人的综合素质考察不足。因而,马克思人学思想视域下的工程教育应将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从“物本”向“人本”回归。明确人是工程和技术的主体,关切人在工程活动中与自然、社会和人和谐共生,回归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进而,在实践选择方面,应确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目标体系,培养具备能动工程思维力与工程实践力的工程师、建立丰富和谐交往关系的工程协调者、发扬自由个性引领智能时代的工程创造者。并且,建立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和工程伦理相融合的过程体系,完善贯通科学、技术与人文的课程内容,搭建具有科技创新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平台,强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工程伦理教育。最后,完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理念的评价体系,关注人自觉、自为的工程能力,与自然、社会和人的交往质量,以及在智能时代的独特性、创造性、引领性水平。

工程教育;马克思人学思想;人才培养;价值取向

天津大学

硕士

教育学

杨院

2020

中文

G642

2021-07-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