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我国课例研究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以H市G小学为例

王贺欣
天津大学
引用
“课例研究”源自日本,是教师团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展的,以课例为载体的教育实践研究活动,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课例研究在教学改进、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的运行,校本教研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课例研究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也在我国中小学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课例研究领域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特点、价值、支持条件等理论层面,针对教学及学校运作等实践层面的研究成果较少。而课例研究作为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因此,通过实证研究探明我国小学课例研究在实践层面的实施状况,对于改进课例研究,提升教学质量,进而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了位于我国东部某三线城市H市的G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课例研究的实施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尽管G小学从理念、管理到实践层面都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家关于开展课例研究的政策文件,并将课例研究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活动来开展,但从其课堂教学层面的实施状况来看,仍然呈现出注重知识性目标的实现、注重对课本知识的传授以及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评价等传统课堂的特点。然而,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改进教学、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之所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推动当下教育变革的重要手段,正是因为其“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诉求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相一致。但是,G小学课例研究在实践层面确注重传统知识掌握的实施效果,这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价值诉求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发生了背离。即在课例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种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矛盾的隐性机制,使课例研究无法达到改进教学质量、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效果,反而转化为强化应试教育的手段。  究其原因,在政府与学校层面,相关制度不完善、大班额问题严峻以及专家学者指导少等,没有为教师在实践中更好地开展课例研究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教师层面,教师的反思能力不强、部分教师职业倦怠以及教师群体中“面子文化”的阻碍等,导致教师在参与课例研究活动时的态度不够积极,使课例研究的效果大打折扣。对此,本文提出了不断完善相关制度,着力解决大班额现象;保障教师学习经费,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引领与倒逼相结合,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以及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的四个对策建议,以期为改进课例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启示与借鉴。

课例研究;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

天津大学

硕士

教育学

代玉

2020

中文

G424.21

2021-07-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