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中国经济的南北差距及其成因研究

祁少菲
河南大学
引用
中国作为一个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的发展中大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差距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提速进一步拉大,日益成为专家学们者关注的焦点。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更好的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发展的不平衡已经变成我国社会矛盾的重要方面,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而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就是这一不平衡的重要体现。建国以来,随着我国宏观的经济发展战略发生转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现阶段“南北差距”日益扩大,且正在替代“东中西差距”成为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基于此,笔者尝试对南北经济差距的形成进行剖析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从而为激发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活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提出政策建议。  笔者通过研读文献发现,本世纪初就有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南北差异的扩大问题,但是由于当时的差距相对不明显,学界对此问题的观点也不统一。然而,2013年以来,南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并逐渐成为新的不平衡特征。当前,关于南北差距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2016年以后。综合前人的研究和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本文选取固定资产存量、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进程以及“新旧动能”这几个方面对南北经济增速的差异展开研究。为了探究要素层面对于南北经济增速差异的贡献度,本论文利用我国2000年至2017年共18年的31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当前我国存在的区域差距问题进行了直观地分析,并且进一步的通过构筑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探究了资本投入、劳动力人口、对外开放、市场化程度以及“新旧动能”等要素投入对于南北经济增速差距的贡献度。通过总样本回归表明,固定资产存量、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新”、“旧”动能等要素的投入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都呈现显著的正向带动作用。随后对样本数据按照我国的南北省份划分标准进行分类,利用子样本回归进一步发现,固定资产存量、劳动力人口、对外开放、市场化进程以及“新”动能对于南北经济增速差异的贡献度为正,而“旧”动能对于南北经济增速差异的贡献度为负。其中,对外开放对于南北经济增速差异的贡献度较大,这是因为南方在我国的对方开放中占据天然的地理优势,正是凭借着这种地理优势南方地区在发展国际贸易、接受国际上先进产业转移、引进先进技术以及优化要素和资源配置上具备比较优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南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市场化程度对于南北经济差异的贡献度从回归结果看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我们认为其更倾向于更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一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直接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动。非常值得关注的是,区域的创新能力对于南北经济增速的贡献度达到了10.71%,而政府对于创新能力培育的投入不同所带来的经济增速的差异占比也已经达到20.13%,两者加总也就是本文所研究的“新”动能对于经济增速差异的解释达到了30.84%,这说明科技创新对于地区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也从侧面说明了南北方地区创新能力的差距较大。  综合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1)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重对北方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2)注重对高技能人才培的养,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3)扩大北方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为引进外资和进行对外贸易提供便利;(4)加大力度进行市场化改革,兼顾不同地区市场化进程的平衡发展。

区域发展;南北差距;经济增长

河南大学

硕士

国民经济学

耿明斋

2020

中文

F127

2021-07-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