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班维尔小说《海》的主体理论解读

卢香彤
河南大学
引用
爱尔兰当代小说家约翰·班维尔(1945-)凭借其作品《海》(2005)于2005年夺得英国布克奖。《海》以精巧的情节铺陈及别具一格的书写方式探讨了“主体”与“他者”、“遗失”的关系。《海》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的是一个六十多岁的鳏夫马克斯·莫顿(Max Morden)的故事。马克斯在妻子病逝后陷入迷茫不知所措,他逃离和亡妻生活的伦敦,回到童年夏日和父母一起度假的巴厘莱斯(Ballyless),想在那里通过回忆把握住自我、缓解由丧妻引发的一系列痛苦。班维尔以细腻描写见长,不管是图画式的景物实写还是尖锐的心理刻画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叙事尽管在对读者的阅读体验有相当的挑战,但全书严密的布局使得本书并未因此缺乏叙事上的完整性。  本论文借助当代文学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关于主体的理论,分析马克斯是如何在权力的影响下慢慢变成主体,以及权力如何通过运用遗失和忧郁把他打造成符合权力要求的主体。在《权力的精神生活》中,巴特勒指出,主体是一个“场所”,个体通过占据主体的场所,获得社会上和文化上的可理解性。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会身为他者的感觉,形成自我意识,并在“想要存在”之欲望的驱使下,个体服从权力,生成主体。马克斯长年的孤独无依和得不到认同的痛苦完美地契合巴特勒描述的脆弱的个体。他的一生都在寻求认同、巩固自己的社会存在亦同巴特勒分析的主体特性如出一辙。文本与理论的相合相贴为本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引言与结论外,本文主体部分共含三章,分别对马克斯主体的萌芽、形成和发展进行了阐释。每章主要依据主人公不同时期所处的不同地点进行章节划分,从而分析马克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主体状态。  第一章始于马克斯小时候的巴厘莱斯。详细解释了马克斯在精神和物质双重贫乏的刺激下,向外找寻自己缺失之物的积极尝试。通过对此过程中遇见格雷斯一家这一重要线索的凝视,本章节阐释了马克斯对格雷斯夫人的迷恋及作为“他者”展开的与克洛伊·格雷斯的恋情,由此促使了其自我意识的萌芽。  第二章主要讲述马克斯成年后于伦敦的主体发展。对原生姓名的舍弃赋予了马克斯在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资格,使其在经年累月对权力的服从中生成主体。然而主体是一个形成中的,不稳定的结构。妻子安娜的病症让他们不得不面对死亡这一所有主体的绝对恐惧。  第三章主要论述马克斯丧妻之后回到巴厘莱斯借助回忆这一重要方式欲同过去和解。马克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均发生遗失现象,而这些遗失对其造成了重大影响。马克斯的痛苦来源于他的遗失。权力对遗失的可否被哀悼做出界定,不可哀悼的遗失是导致个体忧郁的重要因素;忧郁产生精神,精神从内部批判个体自身并形成主体。想要从权力的控制中解放出来,需要结束忧郁、哀悼遗失;而这又要求主体承认其本身形成过程中就是带有他者的,是他者帮助形成了主体,主体本身就有他性。  本论文通过分析《海》的主人公马克斯·莫顿的主体之路,启发现代社会对主体和权力、主体和他者关系的新理解。最终,论文研究发现:个体通过与逝去的他者达成和解并哀悼遗失,才能在现实中认清自我、平衡主体与他者的关系。

约翰·班维尔;《海》;小说创作;英国文学

河南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高继海

2020

中文

I562.074

2021-02-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