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天佑孩童》

高官菊
河南大学
引用
作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当代美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在40多年的文学创作中她一直致力于表现和探究黑人的历史、命运、道德和精神世界。然而描写黑人的道德困境并不是莫里森的初衷,如何摆脱这种道德沉沦困境并找到身份自信、重构民族的道德尊严,才是她的意图所在。《天佑孩童》是莫里森的第11部作品,也是莫里森在84岁高龄时的又一最新力作。但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这一次她将故事背景聚焦在美国当下社会,通过不同背景人物的自述,描绘了美国现代社会中不同肤色人物所经历的痛苦和创伤,揭露了当今美国肤色歧视、虐童、性侵等现实问题,展现了肤色对于家庭关系和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进一步指明了人物各自走出童年阴霾共迎新生活的途径。本文本着莫里森的伦理和道德关怀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分析法,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站在当时的伦理立场上阐释《天佑孩童》中布莱德、布鲁克林、布克和雷恩等人物在内的命运形成的客观伦理成因,并从历史的角度作出道德评价,警示人们吸取道德教诲。  具体来说,文章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莫里森的生平和成就,以及影响她道德观形成和创作主题选择的因素,且对其作品进行了分类综述,进而指出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的意义。第一章作为本文主体部分之一,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本论文的理论基础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伦理学批评和《天佑孩童》之间的联系;第二章以人物各自的心理创伤为切入点,揭示了小说中的女性特别是黑人女性面临的伦理困境,即尽管在当代美国社会,在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制度早已废除的21世纪,人物也面临着来自社会及家庭伦理体系的崩溃与变异等伦理困境,导致了人物伦理意识的缺失、伦理身份的困惑,所以如何作出正确的伦理选择成为当务之急。进而第三章则论述了小说人物们探索伦理救赎之途径。第四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该小说给人们提供的伦理启示。最后一章是结论,即莫里森通过对小说人物面临的伦理困境及其成长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命重于理”的生存伦理观,展现了人们对生存的渴望和执着追求,也就要求人们必须用爱和关怀来建立和谐的人际伦理关系,重拾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同时,人伦和谐和社会法制不仅是美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也是人类社会的共性问题,特别是对于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也至关重要。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不仅是莫里森的梦想,也是人类共同的理想。

托尼·莫里森;《天佑孩童》;文学伦理学批评;美国文学;小说创作

河南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孙晓青

2020

中文

I712.074

2021-02-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