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苯丁酸氮芥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组织分布研究

王建娜
内蒙古医科大学
引用
目的制备苯丁酸氮芥脂质体,旨在通过脂质体剂型改善苯丁酸氮芥药物的溶解度及稳定性,将药物传递进入细胞,改变药物在体内的组织分布,为苯丁酸氮芥新剂型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利用大豆磷脂与胆固醇为膜材,以苯丁酸氮芥为模型药物,制备苯丁酸氮芥脂质体;建立体外测定苯丁酸氮芥含量的HPLC方法,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对脂质体的处方进行单因素考察及正交优化。包封率的测定方法采取葡聚糖凝胶微柱离心-HPLC法。利用激光粒度仪对最佳工艺制备得到的脂质体进行粒度大小及分布和Zeta电位的考察,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外观形态进行表征,并采用小杯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征。应用冷冻干燥法制备脂质体冻干粉,以包封率为主要考察指标,协同考察冻干脂质体的再分散性及外观,筛选最优冻干工艺、冻干保护剂种类及用量。建立液-质联用法测定生物样品中苯丁酸氮芥含量的方法。采用昆明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尾静脉注射苯丁酸氮芥溶液和苯丁酸氮芥脂质体剂型,研究苯丁酸氮芥在小鼠血浆及心、肝、脾、肺、肾组织中的分布差异,并以相对靶向效率Re(Relative targeting efficiency)和靶向效率Te(Targe efficiency)为指标,评价苯丁酸氮芥脂质体的体内靶向性。  结果成功建立测定苯丁酸氮芥含量的HPLC方法;优化后得到的最佳处方条件为胆固醇与磷脂质量比1∶3、药脂比1∶10、水相介质PBS的pH值为7.4、磷脂浓度为0.3%。按该处方制备得到的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88.42%(n=3),粒径为149.3±4.58nm(n=3),多分散系数(PDI)为0.248±0.04(n=3),Zeta电位为-6.79±0.33mV(n=3),外观为球形颗粒,粒度分布较均匀;体外释放实验中,在24h时,苯丁酸氮芥脂质体累积释放率为82.36%,较其原药累积释放率68.46%有较好的释放效果,无突释效应。  应用冷冻干燥法制备脂质体冻干粉,筛选得到的冻干工艺为预冻温度为-80℃,预冻时间为24h,干燥时间24h,冻干保护剂加入方式为外加法,冻干保护剂为15%甘露醇-乳糖(1∶1),得到的冻干脂质体复溶后包封率为87.98%(n=3),粒径为153.6±2.21nm(n=3),PDI为0.339±0.05。  成功建立液-质联用法测定生物样品中苯丁酸氮芥含量的方法,在所选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条件下,方法学考察符合生物体内含量测定要求。小鼠血浆药动学结果表明,苯丁酸氮芥脂质体组AUC为198309.28±33669.49ng?min/g,相比其原药的AUC值165740.10±42144.09ng?min/g有所增加;小鼠体内苯丁酸氮芥脂质体组t1/2为26.598min,较原药组的t1/2值5.967min延长了其半衰期,增加小鼠体内的药物含量。小鼠组织分布研究得到,小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后,苯丁酸氮芥脂质体相对原药能提高小鼠血浆和各组织中苯丁酸氮芥的浓度。脂质体对小鼠血浆、心、肝、脾、肺及肾均具有一定的靶向性,其中在肝脏中的相对靶向摄取率Re为1.85,靶向效果最好。心、脾、肺、肾中两种制剂的靶向效率Te差异不大,而苯丁酸氮芥脂质体在肝中Te为0.70,明显高于原药组,对肝组织的选择性最强。  结论本课题成功制备得到苯丁酸氮芥脂质体,所采用的制备工艺简单,重现性好。制得脂质体粒度分布均匀,累积释放率得到提高;冷冻干燥技术实现苯丁酸氮芥脂质体的贮存稳定性;苯丁酸氮芥脂质体在小鼠体内表现出一定的肝脏靶向性。综上所述,本研究为苯丁酸氮芥新剂型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苯丁酸氮芥;脂质体;冷冻干燥技术;组织分布

内蒙古医科大学

硕士

药剂学

齐和日玛

2020

中文

R943

2021-02-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