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教师教育政策生产研究:价值话语的建构与重构——1978-2019年中国教师教育政策文本分析

陈婷婷
浙江师范大学
引用
教师教育政策的生产过程实质上是教师教育政策文本中所涉价值话语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受不同时期政策语境影响,教师教育政策文本的价值结构及其文本价值目标与应然价值目标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因此,科学生产教师教育政策要求要正确认识教师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构成及其变化规律。本研究运用费尔克拉夫的分析思维与框架,混合使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生的共计533项教师教育政策进行系统地梳理、编码,并通过分析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的生产者、建构工具以及价值话语等要素的基本结构与演变特征等内容,以期为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的科学生产提供具体建议。  本研究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教师教育政策研究以批判话语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其中特别采用了费尔克拉夫的三维分析框架。形成的教师教育政策生产分析框架主要由文本分析、话语分析以及社会效用分析三个维度构成,面向包括政策语境、政策生产者(再生产者)以及政策生产内容等三大政策要素。其中,政策生产内容主要分为由权力、经济、知识、技术以及福利组成的实体价值和由荣誉、意识形态以及共同愿景组成的符号价值。  第二部分主要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生产的语境变化。受不同经济、政治与社会文化语境影响,中国教师教育政策主要经历了以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为主要导向的恢复调整阶段(1978-1984年)、以跟进国家现代化战略为主要导向的体制改革阶段(1985-1995年)、以满足基础教育发展需求为主要导向的专业发展阶段(1996-2005年)以及以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为主要导向的特色建设阶段(2006-2019年)等四个历史阶段。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的文本特征。中国教师教育政策文本在形式结构方面呈现出政策体例不稳定、不规范、政策主题丰富且符号类政策主题类型不断增多、政策条款以说明意见和计划的“具体事项”为主体部分等特征;在内容结构方面,教师教育政策主要由“财政投入”、“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职培训”、“教育现代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规划布局”等七项内容要素构成。在不同年代,政策关注点随着七项内容要素组合形式的变化而发生转移。  第四部分研究中国教师教育政策中的生产者。在中国以官方生产者占主导地位的教师教育政策权力关系中,教师教育政策的生产主要由官方生产者决定。非官方生产者主要通过官方生产者对教师教育政策的生产产生影响。在教师教育政策的生产过程中,官方生产者呈现出主要以规章类政策生产为主,稳定性较低、多部门参与政策生产,联合生产比重上升的基本特征。  第五部分剖析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的价值结构。官方生产者在生产教师教育政策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规制”、“倡导”、“能力建设”以及“系统变化”等四种政策工具,在政策工具的使用方面呈现出以“规制”、“倡导”类显性政策工具的使用为主的特征;在对教师教育政策的“权力”、“经济”、“知识”、“技术”、“福利”、“荣誉”、“意识形态”与“共同愿景”等八种核心价值话语的进行编码分析后发现,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实体价值为主的价值结构;在官方生产者使用四种政策工具对价值话语进行调控时,发现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工具-价值组合类型也主要以显性政策工具-价值组合类型出现频度最高,政策工具-价值组合类型较为简单。  第六部分探索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科学生产的路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教师培养体系;构建了以“国培计划”为核心的完备的教师在职提升制度;建立了以中西部、乡村教师支持为重点的长效的弱势补偿机制;初步形成了以教师专业标准为核心的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然而,必须认识到当前中国教师教育生产仍存在价值目标游离:文本价值目标与应然价值目标不相匹配,政策实效性不足;政策工具单一:显性工具与隐性工具比例失当,政策执行阻力大;价值结构简单:实体价值与符号价值内容失调,教师主体性难以发挥;高位价值缺失:价值导向以社会价值为主,教育根本价值难以实现等价值问题。未来,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生产要特别重视文本价值目标与应然价值目标的高度契合;显性工具与隐性工具的有效协调;实体价值与符号价值的均衡分布以及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教师教育政策;价值话语;人才培养;教师提升;补偿机制;质量保障

浙江师范大学

硕士

教育学

杨天平

2020

中文

G659.20

2020-12-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