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地方政府债务最优规模量化研究:基于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的双重视角

刘娟
西南财经大学
引用
作为弥补地方财政缺口与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工具,地方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适度的地方债规模通过公共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对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起着积极作用,是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举措;但另一方面,无论是宏观经济发展还是微观风险管理,高企不落的地方债蕴藏着巨大风险,严重可能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美国的次贷危机、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已为我们敲响警钟,我国应防范债务风险、控制规模,避免其转化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我国已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长达十一年,在新一轮供给侧改革中我国将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据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突破20万亿,达到213072.26亿元,比2018年上升15.41%,表明我国地方债仍处于稳步增长阶段,面临着经济增长和防范地方债风险的双重压力。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促使我国经济寻求高质量发展,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实现质量、效率和动力三大变革,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基于此,本文以地方债最优规模为研究对象,从举债的内在动因—财政分权出发,就地方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开展量化分析和对策研究。主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包括:第一,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地方债、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概念,构建财政分权视角下地方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影响机制;第二,基于事实数据对我国地方债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事实特征分析,并提出我国地方债所蕴藏的风险及全要素生产率所面临的挑战。第三,基于我国2012-2018年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系统GMM方法来探讨财政分权背景下地方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第四,在地方债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分析基础上,以地方债规模作为门槛变量,私人固定资产投资为核心变量,使用面板门槛模型求解地方债的最优规模。同时,鉴于我国各省财政分权程度、债务承受能力存在差异,本文进一步测算出财政分权程度不同的地区地方债最优规模。  研究结果发现:影响机制方面,无论是地方债还是财政分权和地方债的综合作用都会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说明在地方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中,财政分权并未发挥积极的资源配置作用;且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债所带来的资源效用有利于技术进步,但地方债在资源配置中的缺陷不利于技术效率改善。量化测算方面,在地方债余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9.29%时,地方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影响最低。财政分权程度不同,门槛值也有所差异,财政分权程度高的地区,地方债门槛值为23.91%;地方债承载力相对较差的财政分权程度低的地区门槛值为13.65%。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从提高地方债效益、降低融资成本、强化债务管理体制建设等方面强化我国的地方债管理。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财政分权;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

西南财经大学

硕士

财政学

刘楠楠

2020

中文

F812.7

2020-12-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