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戴维·洛奇《想》的意识书写

唐芳
哈尔滨工业大学
引用
戴维·洛奇(1935-)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当代英国小说家兼评论家,曾担任布克奖评委会主席以及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其文学作品曾两次获“布克奖”提名,享誉文坛。洛奇擅长通过虚构和非虚构两种文学形式展开对某一特定小说创作问题的研究,小说《想》和文论集《意识与小说》就是洛奇研究“小说如何表现意识”这一论题的成果,而《想》堪为展现小说在表现意识上具有独特优势的范例。  傲慢的科学界进军意识研究领域,质疑并否定了人文界的意识研究成果,这场人文界和科学界的“意识之争”带给了洛奇创作小说《想》的灵感。《想》这部作品以意识为主题和内容,塑造了来自“两种文化”的代表人物--认知科学家拉尔夫和小说家海伦,二人的交流象征着“两种文化”之间的对话。洛奇通过运用不同的文体形式和写作技巧,展现出自己坚定的人文学家立场,即小说能以独特的方式呈现意识。本论文以“小说如何表现意识”为研究中心,探究洛奇在小说《想》中书写意识特性的实践。  本文主要由小说如何书写意识的三个观点构成。主体第一部分提出洛奇主张运用多种叙事视角书写意识的复杂性。洛奇认为叙事视角对于呈现意识复杂性十分关键,因此他在《想》中选取第一、三人称多种视角,采用双重第一人称叙述、自由间接引语和限制客观叙述三种手法生动具体地还原了男女主人公各自独特而隐秘的意识活动、主观特有的情感和复杂的意识变化,解决了科学界提出的“如何对主观的第一人称现象进行客观的第三人称描述”的意识难题。《想》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意识的复杂性,而这些复杂的意识内容揭露了英国特定时代背景下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以及物质至上、精神支柱缺失等社会问题。  主体第二部分阐述洛奇主张运用改良意识流还原意识的非线性。洛奇认为线性语言文字呈现意识非线性的最佳方法是“意识流”手法,他在人物的自由联想中运用断句、省略句、语法错误、标点符号的消极使用等打破常规的语用形式还原意识的跳跃和不连贯,同时运用混杂的时态实现了不同时空场景的自由切换,展现意识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洛奇在人物的内心独白中运用凝练手法捕捉原生态的非线性意识,并且有意拼贴人物独白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强了意识流小说的可读性,标记了洛奇对意识流的改良。《想》精准地还原了意识的非线性,而非线性的意识内容折射出西方社会当时的混乱与无序。  主体第三部分阐释洛奇主张采用元小说叙事书写意识的创造性。首先阐明意识具有创造性,而元小说叙事最能体现其创造性。洛奇在《想》中使用中国盒子嵌套结构和互文指涉两种手法表现意识的创造性。洛奇有意将女主人公海伦设定为自己的代言人,形成嵌套结构,借海伦言行还原作家如何创作的思维过程,阐明了洛奇的文学创作观,体现了意识具有创造性。《想》与社会文本形成互文指涉,凸显作家具有基于社会现实,结合想象进行文学创作的意识创造力。同时《想》指涉其他文学文本,洛奇通过仿作贝克特和詹姆斯等名家作品,再现了对“他人”意识的创造过程,揭示了意识的创造性。洛奇透过创造性的意识内容聚焦了社会热点,展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关怀。  戴维·洛奇批判吸收了两百多年来小说家再现意识的手法,他在创作《想》的实践中有机结合多种叙述视角、改良意识流和元小说叙事三种小说独有的技法,呈现了意识的复杂性、非线性和创造性,展现了小说在表现意识上的独特优势。洛奇通过《想》表明,科学与人文并无相争必要,二者可从不同角度研究意识。《想》中所呈现的意识内容揭露了洛奇所属年代严峻的社会现实,凸显了文学的教诲功能,并且丰富和深化了人类对意识的理解,朝着揭示意识的本质迈进了一步。

英国小说;《想》;戴维·洛奇;意识书写

哈尔滨工业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李雪

2020

中文

I561.074

2020-11-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