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汉英翻译实践报告《人工天河红旗渠》(节选)--以文化翻译为指导

吕晨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引用
《人工天河红旗渠》是刘志伟主编的关于红旗渠精神与党的建设研究的一本重要文献,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它属于红色旅游外宣材料。笔者此次的论文材料——第三部分“千年苦熬,我们要苦干了”就是出于这本书。第三部分包括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林州为什么要修红旗渠”;第二单元,“令人心碎的桑老汉”;第三单元“千年以来关于水的抗争”;第四单元,“抗战时期八路军修建的爱民渠”。本翻译报告是首译,旨在通过翻译所选文本,向外界推介人工修建的灌渠——红旗渠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更好地传播红旗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更好地发挥红旗渠红色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从而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红旗渠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国都在大力开发红色旅游文化,希望所译文本能为同类文本提供借鉴参考,同时加深自己对翻译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本篇翻译报告将用文化翻译观的翻译理论为指导。文化翻译观是由苏珊·巴斯奈特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指出,翻译并非单纯的语言间的转换,实质上是文化间的交流。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包括三个理论:文化功能对等论,操纵论和文化建构论。文化翻译包含两个含义:识别文化单位和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本文运用的是文化翻译观,该理论体现了翻译中的文化研究。在此理论中,巴斯奈特主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因为语言与载荷它的社会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鉴于译者很难做到词汇和语法结构上的对等,追求功能对等是实现翻译对等的权宜之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文化为单位进行文化转换,以实现译文与原文本各自语境中发挥文化对等功能。

汉英翻译;文化翻译观;文化功能对等;外宣文本;翻译策略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硕士

英语笔译

李胜机

2020

中文

H315.9

2020-12-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