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两种光学矫正方式对儿童近视发展的影响观察

莫彩琰
广西中医药大学
引用
目的:观察双光棱镜和单光框架眼镜矫正近视前后参数的变化情况,探讨两种光学矫正方式对儿童近视发展的影响,分析双光棱镜在儿童近视防控中的作用。  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在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至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符合纳入标准近视儿童80例。初诊年龄为7-14岁,在充分告知两种矫正近视的方式的利弊并后由患儿父母充分知情同意并自主选择矫正方式的情况下,依据矫正方法不同将入选患儿分为2组,各40例,佩戴双光棱镜框架眼镜为研究组、单光框架眼镜为对照组。对符合入组标准近视儿童佩戴前及佩戴不同框架眼镜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视力、眼轴、屈光度、调节反应、调节灵敏度、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进行检查,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参数的变化情况,随访过程中若发现近视进展大于0.50D,予换镜片。研究采用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  结果:1.两种矫正方式屈光变化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佩戴3个月、6个月屈光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1年后复诊研究组屈光度增长-0.38±0.28D,对照组增长-0.83±0.1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种矫正方式眼轴变化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佩戴3个月、6个月后两组眼轴长度变化量无明显差异(P>0.05);1年后研究组眼轴增加0.23±0.03mm,对照组眼轴增加0.39±0.06mm,具有明显差异(P<0.05)。3.两种矫正方式调节滞后量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佩戴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诊调节滞后量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节滞后量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13.373,P<0.05);随着时间变化,研究组调节滞后量呈下降趋势,对照组调节滞后量变化不明显,研究组调节滞后量较对照组低。4.两种矫正方式调节灵敏度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调节灵敏度值及治疗后3个月调节灵敏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12个月复诊调节灵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调节灵敏度在矫正方法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4.226,P<0.05);研究组调节灵敏度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对照组则上升到3个月时开始下降,且治疗后研究组调节灵敏度一直高于对照组。5.两种矫正方式调节幅度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调节幅度及治疗后3个月调节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6个月、12个月复诊调节幅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方式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36.13,P<0.05),研究组调节幅度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对照组则上升到3个月时开始下降,且治疗后实验组调节幅度一直高于对照组。6.两种矫正方式正相对调节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3个月的正相对调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1年后复诊,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正相对调节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正相对调节影响,两种矫正方式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14.415,P<0.05),不同方式两两比较中发现,研究组6个月和1年正相对调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戴镜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正相对调节随着时间变化绝对值越大,对照组正相对调节随时间变化无明显差异(F=3.423,P>0.05)。7.两种矫正方式负相对调节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入组前基线、3个月、6个月、1年的负相对调节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矫正方式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负相对调节值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3.24,P>0.05),矫正方式对负相对调节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24,P>0.05),时间对负相对调节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28,P>0.05)。  结论:1、双光棱镜可以有效控制近视儿童屈光度、眼轴的发展,对儿童近视进展具有一定延缓作用。  2、双光棱镜及单光框架眼镜均可以降低近视儿童的调节滞后量,改善调节灵敏度、调节幅度、及正相对调节,但是双光棱镜对调节功能的影响明显优于单光框架眼镜,这可能是双光棱镜较单光框架镜更有效控制近视进展的机理之一。

近视;双光棱镜;单光框架眼镜

广西中医药大学

硕士

中西医结合临床

吴西西

2020

中文

R779.6

2020-12-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