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新青海》杂志视域下的青海青年状况研究

傅圣凯
青海师范大学
引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东北、华北危机深重,国民政府将西北地区作为战略后方并组织开发西北以救亡图存。五四运动之后兴起的青年运动,由于二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和青年个人出路等问题,深受打击。三十年代在民族内忧外患下,青年运动伴随着青年群体的国家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的觉醒而再次兴起。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青海省内没有一所高等院校,因此一小部分青年学生赴省外高校继续学业,成为他们学习深造的唯一途径。旅外青年学生在外开拓了眼界,深感家乡的落后,于是创办《新青海》杂志,将青海边疆介绍给内地、将内地新文化传入青海,以建设新省。从《新青海》登载的文章所反映的情况看青海青年在二、三十年代的成长教育和生活状况,一方面从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中的小学教育,以及包括职业教育、师范教育、中学教育等在内的中等教育,青海青年所接受的教育水平远低于内地;另一方面从省内青年的卫生、健康和婚姻生活等状况看,由于健康教育的不普及,青海青年的卫生状况与身体素质远落后于内地青年,婚姻生活等仍处于传统习俗状态,影响着青海青年思想观念。除省内青年状况外,《新青海》还对旅外青年的生活风貌和社会活动进行了报道,其精神风貌体现在旅外青年克服困难参加第六届民国全运会,对外展现了青海青年的奋斗精神和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的爱国热情。旅外青年的社会活动一方面表现在通过言论与行动,为促进青海县政建设献策献计,另一方面在新生活运动中响应并宣传国民政府塑造新国民的“礼义廉耻”标准,注意个人行为规范。在抗战问题上,旅外青年通过《新青海》杂志发起抗战时局的讨论,分析国内抗战形势,坚决主张抗战,并提出抗战必胜,增强国人信心;还出版抗战专刊宣传抗日舆论,通过揭露日军暴行与赞扬中国军民的牺牲精神鼓励青年担起救国使命。最后除了青海青年生活和社会活动介绍外,《新青海》还发表了对青年思想和出路的分析性文章,近代青海省内青年由于政治气候、文化闭塞、个人努力意识淡薄等原因,思想上存在着不思进取与“升官发财、国家民族观念淡薄”的人生观问题,旅外青年也因近代社会凋敝、民族危机的形势引起思想上的苦闷,由此导致了近代青海青年“毕业即失业”的出路困境。针对时代与环境的恶劣,《新青海》对青海青年提出担负起复兴民族、建设青海责任的希望,并提出建议、发出号召,其对“民族国家”价值观的构建,对全民族抗战起到了重要的鼓舞作用。然而《新青海》对青年的要求,也是近代国民政府在青年标准上的意志体现,它对青海边疆特殊性的忽略,也是其不足之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青海》;青海青年;民族复兴

青海师范大学

硕士

中国史

戴燕

2020

中文

G239.29

2020-11-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